《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雜談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學 萬江洪】〖有感于教學中資料的運用·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展示的平臺,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不僅是信息社會的要求,還能更好地體現學科間的相互整合。
前不久,在一節研討課上,有一位老師執教《玩出了名堂》一課時,用課件出示了大量有關列文虎克的資料,詳盡地介紹了他的生平及科學成果,并指名,讓學生朗讀。在評課的時候,有不少老師認為,此法不妥。我也有同感。在課堂上,讓孩子朗讀大段的資料,十分費時,而且資料中有有些科學知識學生一時半會兒還弄不明白,并沒有對我們的教學產生互補的作用。聯系自己平時的教學,我想資料的運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課前搜集資料已經被更多的老師當作一種預習的方法,但有時,學生準備得充分,我們自己在引導學生交流時卻容易流于一種形式。有時候,這些資料恰到好處的運用,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如我在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時,講到主席對毛岸英是葬在朝鮮還是將遺體運回國這件事上內心十分矛盾,難以抉擇。對于毛主席的這種復雜情感,學生通過搜集的資料感受到:“美帝國主義者侵略朝鮮的目的就是想進一步地進犯我們的祖國,所以我們支援朝鮮,也就是在保衛自己的祖國。”“如果把毛岸英的遺體運回國,那從情感上來說是對朝鮮人民的一種不太尊敬吧,而且可能會影響到中朝兩國的友誼。”學生從多方面的資料體會到主席博大的胸懷。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不要忽視了資料的運用,恰到好處的運用,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黨山鎮初級中學 肖厚滿】
〖閱讀教學中師生情感因素互動調控的實踐研究·圈點勾畫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有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才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要立足于學生實際,符合學生的情感需求,能使學生在“找米下鍋”的良好心態下解決教學問題,從潛意識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激活學生內在的課堂參與意識,打開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品味到成功的愉悅,使學生能主動調控自己的情感因素參與閱讀教學,創造出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
在課文內容中,篩選出類型,內容相同的知識系列,要求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圈點勾畫,培養學生的篩選能力。這樣學生能自己動手,親自體驗,主動參與,進而增強對語文教學的情感。在《青山處處埋忠骨》的教學時,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請你用一定的符號圈出描寫主席動作的詞語,請你談談這些動作描寫反映了主席怎樣的思想感情。”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黨山鎮初級中學 韓建軍】
〖閱讀教學中學生有效參與及策略研究〗
學生的認知過程,情感升華是不可他代的。閱讀能力主要不是通過耳讀,欣賞他人的學習活動獲得的。能力的缺損,只有通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參與閱讀訓練才能彌補。教學中要做到全員參與,不讓一個學生游離于參與之外。那么,如何做到全員參與呢,我們認為:
要抓好小組討論,讓一對一的參與變為全班學生平等自由地參與,人人又說又聽,在和諧自主的參與中,在多種感官的作用下,理解由片面變為全面,形象由模糊變為清晰。在語言交際的實際中,使訓練落實學生由意會變為言傳。一對一的參與,哪怕尖子學生的參與100%的有效,絕大多數學生也只處在旁觀的位置上,效性差強人意。有實驗資料表明,只旁觀別人參與,信息的吸收只有總量的的5~20%,而小組討論將單位時間內的參與效性成倍提高。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又能改變教師一言堂,活躍課堂氣氛。“學生討論不起來,啟而不發”,這是開始時都會遇到的問題。起初,多采用同桌二人議論的辦法;以后可用全班討論,聽別人發表意見,再互相復述一遍;然后再試著分組討論,分組人數不要太多,一般4~6人為宜。久而久之,學生參與討論的能力和大膽發表意見的習慣就逐步培養起來了,每一個學生都會,也都敢投入到教學參與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