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教學雜談
如在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時,文中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對毛主席矛盾心理的分析來體會毛主席為革命事業獻出一切的崇高品質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教師先安排學生個體學習,閱讀后思考毛主席產生了怎樣的矛盾心理,從哪可見;然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毛主席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矛盾,讓人人都平等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進行全班討論:毛主席最后決定讓岸英葬在朝鮮體現了什么。這樣,教師通過抓個體學習,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三種形式,切實保證了全體學生的有效參與率,實現全員參與。
【吉林省吉林市船營區搜登站鎮中心校 孔慶寶 王琪 王鈞】
〖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感的培養·多遍誦讀,觸發語感〗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葉圣陶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可見,語感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支點和中心任務,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和突破口,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與基礎,又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所在。
語感是人對語言的直接的、整體的感受,或是由語言文字而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是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語感是一種個體的語文修養,是個體在長期的規范的語文實踐中逐步養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經驗色彩的,能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它具有直接性、整體性、敏捷性、不確定性等顯著特性。
語感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具有重要的地位。那么語文教師怎樣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語言感悟能力呢?下面談一下粗淺認識。
培養語感,必須讓學生反復接觸語言,感受語言。誦讀則是學生接觸和感受課文語言的最經常、最重要的方式。課本語言本身包含著各種各樣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意旨,學生通過富有感情地朗讀,感受語言的奧妙,認識語言的情趣,把握語言的精髓,使讀者與文本、作者之間產生心靈的碰撞。如《青山處處埋忠骨》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學中我先用悲痛的語調范讀課文創設情境,再讓學生充分地讀,將當時毛澤東主席的矛盾、艱難、痛楚的無限悲痛、肝腸寸斷、催人淚下的悲壯情景再現出來。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對毛澤東主席的無限崇敬、愛戴和深切同情便油然而生,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