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死前的嚴監生》教學預設方案及專家評議
【課后評議】
課后全國多位知名專家,如吳立崗、柯鞏標、崔云宏、李安海、鄭宇、孫雙金等對本課的教學以及由本課教學引發開的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思考展開了熱烈的小組議論,關于小學語文教學思考的火花四濺。綜合歸納之后,主要意見如下:
賈老師執教的《臨死前的嚴監生》一課,密切關注“知識主體”和“學生的情況”,呈現了學習的真實狀態,尊重學生的閱讀起點,從字詞疏通開始,在細讀人物的動作變化中逐步感悟人物的特點,品鑒作者的描寫的手法。課末引導學生重新思考,自己修正初始觀點,課堂增量明顯。
崔云宏:高段和中低段不同之處:到了高段要更加重詞匯教學,要重表達的感情色彩、言外之意。高段要把握主要內容情感不夠,還要通過語言文字去體會表達方法。高段不同文體的閱讀,小說的閱讀要抓形象,要抓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賈老師順應孩子的需要拾級而上,循循善誘,較好地遵從了學習的一般規律。但是這兩節課的不足之處——這個吝嗇鬼是可笑的可惡的,兩位老師力度還不夠,應當引領孩子們去評判這么一位吝嗇鬼形象。
柯鞏標:整個教學的整體的思路而言,郝老師基本采用演繹的材料,吝嗇的主題比較早出示,先看人物特點,再品言行。賈老師采用歸納法,通過老師的幫助,學生的觀點修正。郝老師用了細微詞語中感悟,賈老師偏向于篇章化的閱讀。對于賈老師這一課,我提出一些個人的改進建議:去思考這么多人物的在場到底有什么作用,怎么處理?怎樣讓孩子進一步理解人物內心,次要人物不容忽略。通過次要人物讓主要人物豐滿起來。另外,當學生寫詞語展示對于嚴監生初步印象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出示貶義詞、褒義詞的概念,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最后的辨析。
李安海:賈老師的課突出了不同年段的特點,帶有鮮明的小學高段閱讀課特點,五六年級就是要培養自己讀書能力。賈老師的課亮點很明顯,尊重了學生起點,展示了學情,但是在再次帶著問題閱讀的時候,老師的話太多了,幫助學生理解得太多了。最后的結論還是太統一了,不要挖掘太深,可以考慮允許學生存在不一樣的觀點,引導他們課后自己去找小說來看。
孫雙金:文本的價值在什么地方?我覺得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些寫作手法,比如典型人物的塑造,通過典型行為和典型環境的塑造。以及對比的手法,多和少的對比,人和草的對比。閱讀應當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求甚解就是過猶不及,語文教學是求適當見解。小學生的思維決定要不求甚解,初中之后才是抽象思維。要突出重點,目標意識,一課一得。要問題對話,學習就是要有問題。要學習表達。教學方法要因文而異。
吳立崗:從賈老師的課可以看出這是一節基于問題式教學——拋錨式教學,從一個個拋出的問題來引領課堂教學的前進。賈老師找到了一個很好的錨,嚴監生到底是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統領了課堂教學,整節課學生都圍繞著這個問題進行學習,目標意識非常明確,而且也是符合本文的教學。但是,賈老師除了這一個大錨之外,還出現了一些小錨,就顯得較為細碎。
趙士英:從這兩個老師的課上來看,五光十色,充滿了老師們的精心思考,但是同樣也暴露出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我個人感覺是整個語文課程出了問題。語文教學缺少課程教學理論的支撐,課堂教學模式幾乎沒有逃脫一個模式。這幾年聽了不下千節的課,這一點暴露得非常明顯。我們急需思考語文課程體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