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案例
5、品讀第二自然段中的2至4句。
(1)討論:德國人種花有什么奇特之處?你從哪里知道的?(二自然段)
(2)燈片出示句子“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指名讀讀。
(3)交流匯報:你讀出了什么?從哪里讀出來的?
(4)說說花的“脊梁”是哪兒?這樣養花是給自己看的嗎?給誰看的?
(5)小結后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幾句。
[設計意圖: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德國人種花的奇特之處,也是緊緊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通過反復朗讀來體會的,同時注重指導對重點詞語的理解。]
6、討論:從他們的做法中你看出了什么?用書上的話這就叫什么?
(回答后板書: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7、投影出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8、說說我們身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例子。
9、教師激qing小結。
10、回扣課題。(指著課題)“自己的花讓別人看的”,正是這一美好境界的體現。再讀讀課題(指名讀,齊讀)。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感悟德國人種花的奇特之處后,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中心。讓學生通過介紹身邊的例子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時受到思想教育。]
(二)升華情感 交流拓展
1、教師引入:作者季羨林先生是1935年至1945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了十年,而四五十年以后,他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呢?
2、學生自由讀第四自然段后指名回答。
3、燈片出示句子“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學生理解。
4、出示填空題,學生思考填空:
四五十年以后,我又來到德國故地重游。我發現很多變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始終沒有改變。
5、學生交流后教師小結。
6、升華情感:這是作者漫步異鄉,置身花海發出的由衷的贊嘆。我們學習了課文,你的心中又涌動著怎樣的話語呢?
7、學生回答后教師評價小結。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這個重點句子,讓學生想象四五十年以后的德國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又有什么沒有改變呢?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從而達到了“言盡而意未盡”的教學效果。德國人這種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品格將影響到我們每個人。]
(三)作業超市 課外延伸(任選一題完成)
1、愛好閱讀的你,課外去閱讀《季羨林散文》、《季羨林先生》等作品。
2、愛好旅游的你,可以去搜集德國風光的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進一步去領略異國的風情。
3、愛好寫作的你,建議寫一篇讀后感,可以用“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美妙的街頭風景、美麗的民族、美的享受、花的王國”等為題。
[設計意圖:“作業小超市”這種作業設計體現了對學生學習評價的多元化和開放性。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選擇。]
附: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三、教學后的思考
這篇課文我在不同的班級試教過多次,每試教一次,都有不同收獲和思考。我認為要上好這一課,必須注意以下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