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案例
一是要注重課前資料的搜集。首先是課前鼓勵學生運用多種途徑查閱有關德國的風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羨林先生的資料,要對德國風情民俗有個初步的感受,對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這樣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其次是教師在課前也必須廣泛地查找有關德國風情民俗和作者的視頻、圖片和文字資料,篩選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課文的資料,如從網上下載的視頻《德國風光》、反映德國人家家戶戶把花種在窗臺上的圖片等資料制做成課件,上課時恰到好處地提供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課文內容,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是要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我們知道,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對五年級學生來說雖不是教學重點,但也不能忽視字詞的讀音、書寫和理解的指導。對易讀錯的字連同詞語,如“脊梁”的“脊”、“莞爾一笑”的“莞”、“應接不暇”的“暇”等,可采用燈片出示后讓學生反復認讀準確;對易寫錯的字,如“脊”、“嫣”等,讓學生跟著教師一起書空。特別是對詞語的教學,更是要根據情況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如,教學“脊梁”一詞,可先讓學生說出詞典上的注釋,再讓學生結合文中的意思理解;教學“莞爾一笑”時,可讓女同學做“莞爾一笑”的動作,從而讓學生了解這個詞的意思是 “輕輕一笑”(多指女性);而對“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等詞語的理解可用燈片出示鮮花盛開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去感受,然后讓學生通過換詞來幫助理解,加深印象,同時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三是要加強朗讀感悟的指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睋Q言之,就是要通過學生的朗讀來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重點語句的作用和表達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習語言,培養語感,進行人文熏陶!坝懈星榈乩首x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而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了解德國的風景和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而受到人文教育”又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在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段落運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聲讀、配樂讀、示范讀等多種朗讀形式進行品讀,讓學生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真正調動學生的朗讀激qing,真正讓學生進入文本。比如,在教學重點段第三自然段時,當學生找出了重點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后,可用燈片出示這幾個句子,采取以下環節進行朗讀指導訓練:(1)學生自由讀這些句子,看看讀出了什么?(2)學生匯報交流讀出的感受;(3)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任何、家家戶戶、都、花的海洋、應接不暇、花團錦簇”讓學生體會讀;(4)指名學生美美地讀一讀這幾個句子;(5)讓學生欣賞一組奇麗的風光圖片后再配樂朗讀;(6)讓學生在品讀的基礎上嘗試背誦。這樣幾個來回,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一步步到位,對異國風情感受一步步加深,朗讀的情感一步步得以深華,使課堂達到高潮,讓學生與作者、與文本產生共鳴。同時,達到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