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智退司馬懿》教學設計及教學點評
3、以針對推薦為要讀好古白話小說。課后閱讀推薦中,教師以具體章節,具體內容呈現,讓課后閱讀的推薦不再成為形式,學生在教師推薦后的閱讀成為最大可能。
聽《孔明智退司馬懿》教學隨感
張晨瑛
王彧釗老師教學《孔明智退司馬懿》大氣、詼諧,板塊推進,簡卻豐厚;約而不單,視野開闊;整體框架粗放,個別細節豐滿;看似空靈,實則飽滿,看似讀悟,實則訓練。
他把教學的核心目標鎖定于“體悟并表達孔明之智”,精心找準了進入文本的發竅處,引導學生探究品讀,促使學生思維的觸須主動地擺起來,文本語言的肌體自然地活起來,避免了從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式解讀。在這一非常具有向心力的教學框架下,教師引導學生展開了8次言語實踐訓練,所以教材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被理解、被記憶和被復制的對象,而是與學生積極對話的另一個主體,而是作為一種表達,一種意識,與學生進行著有意義的交融。
高段的閱讀教學應該以發展學生言語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為己任。王老師的課演繹了“咬定語言不放松,立根原在‘素養’中,千方百計學語文,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精神。顛覆了高段閱讀教學“內容——意義”的套路。在“得意忘言”閱讀課模式還流行的今天,《孔明智退司馬懿》教學這一力圖體現既“得意”又“得言”的高峰體驗,無疑是一抹亮色。這得益于王老師自己對文本的高峰體驗,所以才能引導孩子們去破譯語言的密碼,引領孩子們走進文本的精深隱秘處,穿行在串串閃光的語言珍珠里。
王老師以語文的方式開課,更以語文的方式收課,拓寬了學生對課文的閱讀寬度,也是“催化學生閱讀名著進程”的一次積極踐行。
觀課并不是觀形式、觀熱鬧,作為一個有專業意識的教師是否應該多探究思考課的質地,明了“物之本末,事之始終”。正如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所述:“大師者,精深于學問之本體者也”。以此與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