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
1、教學目標定位要準確
著手準備時,首先要熟讀課文,著眼思考本課的內容與全篇有什么聯系,中軸是什么?圍繞中軸例舉了哪些佐證。準備的教學要點時不離開說明文的范疇,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問題,貼近課文,表述感悟,還應該引領學生擴展思維,提出假設,讓學生弄明白這一科學領域發展中的福音與弊端同時并存的可能。試想:諾貝爾當初發明炸藥時是解決生產勞動的難題,他沒想過后來被人把他的發明用于戰爭,制造災難,破壞人類和平,在設計本課教學環節時,這一點必須向學生講明白——克隆技術只能造福人類,無作他用。
2、教學過程實施得當
在這課時的教學環節里,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下手,合理地安排實施教學:1是復述;2是讀說;3是擴展思維,提出假設;4是總結。我認為這一課教學程序妙極了,不僅起到鋪墊的作用,還把學生帶進讀講的平臺上,極大地發揮了學生假想的空間,做到有得放矢,克服表述無物的毛病?偨Y時,我做到了語言簡煉、精僻。
3、質疑解難方式靈活
課文涉及到的科學知識,學生興趣濃,參與討論時問題會一串串,如:“克隆羊為什么叫‘多利’?它的誕生有什么巨大的意義?”又如:“克隆技術全面發展后,又會引發許多疑問,該如何解決?”問題多,有些漫無邊際。組織好課堂對話,充分發揮主體參與的同時,教師應該起到引領的作用,點撥與組合的合理分配,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系。在實施教學環節中只重視一方面而放棄另一方面都是失敗的。
教學結束后,我對案例進行了反思,從中發現兩點在教學實踐中處理不當,也就是說在準備教案時事先沒有考慮到:如學生與本文對話擴展有局限性,學生不能大膽假想,涉及到的范圍相對窄狹,這是其一;問題的缺漏沒有及時預警提示,學生的法律意識空白,不能表述當克隆技術發展到一個程序之后,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控制這一技術朝有利于人類文明的方向發展,這是其二。作為教師應該有瞻前意識,對未來社會負責,讓學生既學到科學知識,又變得理智。找到教學中的弊端,又讓我進步了,今后在教學中少出現盲區。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
“萬事開頭難”,上一堂課如果從一開始就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之后的進程也會輕松許多,而能做到這一點,首先得益于說明對象的特點。克隆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神秘又屬高科技,符合孩子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在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后,我開始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請大家默讀一、二自然段,畫出能解釋這個問題的語句。
片刻,有學生開始舉手了。幾位學生都說到了這樣兩句話,“孫悟空緊急關頭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這就是克隆。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
這兩句話都是在說明什么是克隆。顯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則是科學定語,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說明文,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么,更要清楚是怎么寫的,也就是說明方法的問題。于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兩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再辨析。“請大家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句話哪一句話更能說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