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
結果,學生一致認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于理解。第二句則更為準確一點。通過比較,學生也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
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克隆”技術的神奇、發展以及成就。教學第八自然段末尾的“……”時,我采用了假設法:假如我是科學家,我想克隆 ,(為人類造福什么) 。借此問題激發學生合作探究,體驗克隆的神奇。但是,讓我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一名學生用響亮的聲音回答道:假如我是科學家,我想克隆一所希望小學,讓所有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快樂學習……多有愛心的一個孩子呀,但這一說,遭到了其他同學的極力反對,有的說“房子是沙土、石子、磚塊做的,不需要克隆。”有的說“房子是建造的,怎么能說克隆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這位女生被迎面襲來的反駁搞得莫名其妙。看得出她不光有些失意,更存有太多疑惑:老師不是剛剛說被克隆的物體與原來的事物看上去一樣嗎?怎么我克隆一所學校就不行呢?……此情此景,讓我措手不及,我備課時全然未想到這一問題,學生會提及到克隆與生物無關的事物。正因如此,當時的我竟然將一個最好的時機“放跑”了,只是順應著其他學生的說法“趟”了過去——對,有道理!若當時“順水推舟”,接著其他學生的話題引導下去,點破“克隆”就是針對有生命、有細胞的生物而言的,而沙子、石頭、磚塊有細胞、有生命嗎?那么 “克隆”的真正含義就迎韌而解了。
課都上完了竟還沒弄清楚自己該教什么?真是太不負責任了!”看到這里,我暗暗為自己的馬虎而自責。怎么辦呢?都說“亡羊補牢,未為晚矣”重新設計,再上一遍吧。這一課我抓住文中能體現說明文特點的句段,讓學生邊讀邊總結概括說明方法,在讀中體會說明文中用詞的準確……這堂課也上得不是很順利,學生對用詞的準確很容易理解,但是他們對文中句段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卻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判斷。這又讓我多費了很多口舌,但從學生的表情來看,還有部分學生仍是一臉茫然……
遇到這一問題后,我深刻地意識到鉆研教材的同時,還得鉆研學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查閱資料,備課,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使學生真正理解課文,領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