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教學實錄
12月20日參加常熟實驗小學“小學發(fā)展性課堂教學研究觀摩研討活動”,因為大霧彌漫,趕到常熟,已經(jīng)是8點40分,所以,只聽了一節(jié)語文課,現(xiàn)在把聽課實錄整理如下,與老師們共同學習。蘇教版國標本第九冊《天火之謎》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執(zhí)教者 常熟市實驗小學 顧麗芳
一、復習導入,句式訓練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
生:(齊讀)天火之謎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是誰用什么方法解開了天火之謎?
生:富蘭克林借助“風箏實驗”解開了天火之謎。
師:對,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
生:天火之謎是富蘭克林借助“風箏實驗”解開的。
生:富蘭克林在“風箏實驗”的幫助下解開了天火之謎。
生:天火之謎被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解開了。
生:富蘭克林借助“風箏實驗”把天火之謎解開了。
師:這幾種說法都是一個意思,會用不同的方法說同一種意思,這就是能說會道。
師:今天我們一起看看這是一位怎樣的富蘭克林。
二品味詞句,感受品質(zhì)
師:平常我們都做過“找不同“的游戲,今天我們也來玩一玩。找一找風箏有什么不同。
一只風箏是富蘭克林用來做實驗的風箏,一只是我們平常看到的在我們頭腦中的風箏。
生:自讀課文圈畫
師:誰來說一說這兩只風箏的不同
生:做實驗用的風箏比我們平常的風箏多了細鐵絲、麻繩、絲帶、銅鑰匙
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用課件出示這些詞語
師:根據(jù)以上的比較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風箏?
在詞語上方用課件出示: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風箏。
生:這是一只特別的風箏。
生:這是一只奇怪的風箏。
生:這是一只奇特的風箏。
師:僅僅這些還不夠,請你關(guān)注一下帶上這些東西的動詞,作者分別用了什么?
生:(低頭尋找后即刻舉手)栓了細鐵絲,結(jié)了絲帶,系著銅鑰匙。
師:(根據(jù)生回答分別用課件出示這些動詞)
師:同學們呢,都喜歡畫畫,現(xiàn)在就請你在課文插圖上畫出每個部分,想想分別派什么用途。
生:(在插圖上描畫,思考片刻)
生:細鐵絲用來吸收天電,麻繩是導電的,銅鑰匙是用來感受電的。
師:麻繩一開始是沒有電的,只有淋雨后變濕才會導電,這個你們學初中物理的時候就會知道。所以細鐵絲是用來吸收天電,麻繩是淋濕后導電,銅鑰匙是用來傳電放電的,那么絲帶有什么用途呢?(教師用課件出示作用,在絲帶后打上問號)
生:我認為是為了能攥住風箏。
生:我認為麻繩淋濕后帶了電,絲帶沒有淋濕就不會帶電,所以用來攥,比較安全。
師:好的,你們認為富蘭克林做風箏實驗的時候很注意安全,懂得保護自己。也許還有另外的用途,這個就放在課外,請同學們呢自己去研究。
師:(指著屏幕)你能根據(jù)屏幕上這些內(nèi)容向沒見過這只風箏的人介紹一下嗎?
生:這是一只……(略)
師:從這只風箏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富蘭克林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
師:是。(板書:豐富的知識)
師:只知道這是一只怎樣的風箏,還不足以了解富蘭克林的全部,讓我們來關(guān)注放風箏的過程。請你靜心讀讀文章第四節(jié),你覺得哪些字詞值得細細品味,可以在旁邊寫寫你的感受。
生:(自讀自悟)
師:(巡視)
生:我從麻繩上的纖維“怒發(fā)沖冠”般地豎了起來,知道麻繩帶電了。
師:(根據(jù)生的回答,出示兩個句子:
……富蘭克林發(fā)現(xiàn)麻繩上的纖維“怒發(fā)沖冠”般地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富蘭克林發(fā)現(xiàn)麻繩上的纖維全都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請你比較一下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