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
(2)出示課文,齊讀。
(3)小結:韓愈認為用“敲”字好,賈島表示贊同。這是故事的結局。
三、學習第八小節
1、說說對賈島的印象。
2、什么是推敲?
3、總結推敲的含義。
四、拓展提高
1、王安石“推敲”的故事——春風又綠江南岸
2、練一練
(1)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摸”換成“找”行嗎?為什么?
(2)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竟然闖進了依仗隊中。“闖”換成“走”行嗎?為什么?
五、課外探究
1、將故事完整地演一演,師提供劇本。
2、探究一下《題李凝幽居》的詩意。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唐朝有個詩人叫賈島。一天,他騎在驢背上,又琢磨起自己新寫的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覺得“推”字用得不夠妥當,但一時又想不出更好的字來。
賈島一邊想,一邊做著推門、敲門的動作,不知不覺擋住了大官韓愈的轎子。韓愈問:“你為什么攔我的轎子?”賈島回答說:“我正在琢磨詩里用哪個字好,無意中沖撞了大人。”接著,賈島就把詩說給韓愈聽,并說拿不準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是大文學家,聽了以后很有興趣地思考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對賈島說:“還是用“敲”好。你想想,在月光明亮的夜里,四周靜悄悄的,一個僧人‘得得’地敲著廟門,這情景不是很生動嗎?”
于是,賈島將“推”改成了“敲”。后來,人們把寫詩、作文斟酌字句叫做“推敲”。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賈志敏教學實錄——《推敲》
第一課時
(師:葉圣陶:語:口頭語言,文,書面語言。讓學生學會說話,學會書寫。
一本:以學生為主。二主:以訓練為主。以鼓勵為主。環環相套,絲絲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你聽了累不累?如果累了,語言不精煉,如果不累,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教材僅是教學的材料,教無定法,因為文無定法。現在目標有了,關鍵是我們對教材的處理。)
師:我們的祖先真聰明,發明了火藥,指明針等,對社會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還發明了許多有趣的文字,比如上節課我們說的那個“木”字。(師板書,畫“木”),(寫“休”,)一個人在樹邊上休息。再比如說,“步”,上面指鞋子,下面也是鞋子,兩腳跨出去,不是一步嗎?詞也很有意思,“左右”,(讓生舉左右手)“左右”又有了新的意思,再比如說“東西”。表示方向,兩個字擺一起,就變成了物件。(生讀)
師:這是什么?
生:書。
師:這是什么、
生:粉筆。
師:我是東西嗎?
生:你不是東西。
師:變成罵人的話了。
師:中國的漢字很有意思。來看看這個詞:板書斟酌。這斟酌分別指倒酒的意思,擺在一起變成考慮了。
師:再看這個詞、板書上:推敲。假如這是門,誰來推?你來敲。(敲桌子)
師:誰把課題讀一讀。(生讀題。齊讀課題)
師:這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把書念一念。
(師范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