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小斗士教學反思
3.教師引領不到位。審視教學案例,看不到教師引領的循循善誘和深情投入,課堂波瀾不驚,教師明顯“缺席”。課堂上只有教師的問話、學生的答話,卻不見應有的師生“對話”。我固守著自己精心為學生設計的問題不放,讓學生在我的“問題”里思考、想象、表達,自己卻“聞而不語”、“評而不力”。這種作壁上觀的做法,不僅漠視了教師自身的課程資源,對學生心靈“進入”文本失卻了“情緒”感染和震撼;也缺乏方法的指導和思維的開啟,錯失了諸多點撥的契機,影響了學生心靈“進入”文本的程度與效度。
[重構]
在一種條分縷析的反思中,我清醒地認識到,基于文本解讀的“自主參與”,其實是離不開文本、生活和教師的力量的。那么,怎樣在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狀態下,讓學生的心靈“進入”文本,在文本的世界里充分體悟和感受呢?帶著這樣的自覺拷問,我再度構想《艾滋病小斗士》的教學。
一、文本細讀:撐起一道門
“蠶食桑而后吐絲,蜂采花而后釀蜜。”文本是學生心靈“進入”的憑借和歸宿,文本細讀就是以認真、虛心的態度去研讀文本,把握文本所營造的情感和意境。教師可抓住“恩科西的身體非常虛弱,隨時可能死去”這句話,讓學生品讀“虛弱”,從體重、外貌、體質等方面想象恩科西此時的狀況,讀出“非常虛弱”、“隨時可能死去”中所飽含的痛心與憐愛。同時,聯系上文“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學的年齡”,讓學生透過“挺”字想象恩科西這些年來所遭受的折磨;聯系恩科西報名上學時的“軒然大波”,想象其可能遭受的歧視和嘲笑、疏遠和排斥,體會其生活的艱辛、殘酷。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對恩科西頑強抗爭的由衷敬佩。如此細讀于文本的字里行間,心靈的“進入”才有堅實的支撐。
二、生活參與:推開一扇窗
學生與“艾滋病小斗士”的生活相距甚遠,與文本存在著一種先在的隔閡。只有推開窗兒,心靈才能“進入”文本,飽“覽”無限景致。本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喚醒和激活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豐富和擴充學生缺乏的生活經驗,打通文本與生活的聯系。如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艾滋病的細節化、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具體資料;讓學生觀看一組身患艾滋病兒童的圖片,通過骨瘦如柴、口吐白沫、滿身針眼的兒童畫面,讓學生直觀認識艾滋病魔的嚴重危害;聯系生活中一個“隨時可能死去”的人的表現,體會恩科西“坦然面對”的難能可貴等。生活體驗的參與將使心靈直抵文本深層,激發學生更為細膩的體驗。比如問到:“當恩科西遭受艾滋病魔的百般折磨時,他會怎么做?”時,學生自然會聯想到“咬緊牙關默默地忍受著,不喊一聲疼”等。
三、教師融入:架設一座橋
讓心靈“進入”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自身的情感和智慧達成的。在學生交流時,教師要以精當的引領觸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思維的律動和內在的表達。比如指導性引領:在學生說到“我覺得他會微笑著去面對”時,教師可及時引導:“你看到了他微笑的神情,其他同學還看到了什么呢?”啟發學生從新的角度思考、想象。再比如提升性引領:“是的,恩科西用‘默默地忍受’詮釋了另一種堅強。”“微笑著承受一切,這是多么動人的場景,這又是多么感人的境界!”還可以是拓展性引領:“聽了你的話,我不禁想起江蘇衛視‘感動2006人物’之一——那個八歲的小女孩佘艷留給世界的最后一句話:‘我來過,我很乖。’”……如此的對話引領,必將帶來師生美好的精神相遇,學生的心靈也會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