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思想:《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中的一篇課文。
這篇課文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艱難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巨著《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堅強意志和毅力。課文語言雖然比較平實,但人物精神卻熠熠生輝,為我們指引著人生奮斗的方向。尤其現在的大多數學生遭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灰心喪氣,停滯不前,缺少的正是談遷這種頑強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通過學習課文,我想應該會對學生有所啟迪。在設計本課時,我主要注意了以下三方面:
1、促進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總目標第一條就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顯然,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學本篇課文,固然要讓學生感受談遷動人的事跡,但更該讓學生從談遷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促進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獲取。”“語文教學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角,在教學設計中,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在品讀、討論、合作、交流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3、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和運用數字表達的效果。
本篇課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運用了大量的四字詞語,如“刻苦好學”、“博覽群書”、“翔實可信”、“家徒四壁”等等,這些四字詞語概括性強,包含的信息量大,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讀起來也瑯瑯上口。學生在朗讀、積累這些詞語時,不僅有利于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促進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一舉數得。本課的另一特色是運用數據。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將他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抽象的數字更形象化、具體化、情感化,來表現人物對信念的執著。
設計特色
以讀感悟,讀中熏陶。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生字詞語,理解意思。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運用數據來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情感目標: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感受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就會有希望。
教學重點:憑借語言文字材料,了解談遷寫《國榷》的過程,體會談遷之所以在逆境中有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毅力,是因為他有打不垮的信念。
教學難點:能從談遷的故事中受到啟迪,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并在今后的生活學習中堅強地面對困難和挫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從題入手,啟動情感。
談話導入:昨天我們認識了一位明末清初時的史學家——談遷(板書),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描寫他的這篇文章——20、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師板題并強調“厄”和“垮”)。
1、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