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竇桂梅老師的兩個課例--曉荷
竇老師的課是以弘揚人文性為己任的。但不同學段對人文性的理解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人文性目標是什么呢?課標規定的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著重號為筆者所加),它不同于第四學段的目標,更不同于高中階段的目標。在竇老師的《圓明園的毀滅》的課例中,不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初步感受圓明園的輝煌,而是引進課程資源企圖窮盡圓明園的輝煌;不是深入文本初步感受圓明園毀滅所帶來的慘痛,而是引進課程資源企圖深入圓明園的毀滅的具體過程,更難以讓人理解的是,還要學生進行角色換位體驗,想象自己假如就是當時的皇帝、大臣、士兵,會怎么做。第三學段兒童,不具備當時的歷史知識,又如何能進行換位體驗?換位得來的體驗也是不符合歷史的特定環境的。在《晏子使楚》的課例中,不是深入三次對話,初步感受晏子的能言善辯和維護祖國的尊嚴,初步感受語言的邏輯力量,而是離開文本或只是抓住文本的細枝末節,和引進其他課程資源,然后進行或是過度或是隨意的發揮,探討晏子審時度勢的智慧,探討外交官的能言善辯與國力之間的關系,與國家尊嚴的關系。這些議題,就是成年人探討起來也是費時費力的。而,這是六年級的課。
(二)教學內容的失限
“此次課程改革強調學科融合和目標多元,對此不恰當的理解導致了一個普遍的現象,語文沒了語文味,語文被過度拓展。”語文被過度拓展,其表現是內容的無限擴展。
請比較竇老師與于老師教學。
執教教師 《圓明園的毀滅》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