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竇桂梅老師的兩個課例--曉荷
一是識字和寫字的忽視,兩課均是完整課;均沒有識字寫字教學的痕跡。二是詞句教學的不到位,如,《圓明園的毀滅》文中,表現圓明園輝煌的“不可估量”“眾星拱月”“金碧輝煌”“瓏剔剔透”“瑰寶”“精華
”等詞語是要理解的,表現英法聯軍毀滅圓明園“闖、統統掠走、搬運、任意破壞、毀掉”等也是要理解的,還要體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但在教學中,卻少見這些詞語教學的環節。三是思維、想象訓練的不到位,如,《晏子使楚》的教學,抓住三次答話,深入答話內容,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是教材特點所決定的,可惜的是在課例中未得到體現;又如《圓明園的毀滅》,第二三自然段寫圓明園建筑的宏偉,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展開想象,也是課文特點所賦予的教學任務,可惜的是,課例中仍未得到體現。
二、課例的課堂本質
在新課程的實踐中,傳統的滿堂灌已經成了過街老鼠。但打著人文性旗號的滿堂灌卻未引起警惕。竇老師的兩個課例中,就體現了滿堂灌和教師牽引課堂。一是過度的預習,如,《圓明園的毀滅》課前,學生除了預習課文,還要閱讀《雨果的信》(1300多字),還要自己查閱有關圓明園的資料;《晏子使楚》課前,學生除了預習課文,還要閱讀教師提供的《胯下受辱》《狼和小羊》《三個文言句子》等三則材料。二是教科書文本的過度解讀,因為對人文性的挖掘在學生的認識水平之外,老師只能步步牽引,學生亦步亦趨。三是課外課程資源的喧賓奪主,在一些主要教學環節中,很難分清哪是教科書文本的解讀,哪是用來幫助解讀教科書文本的其他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