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竇桂梅老師的兩個課例--曉荷
1、抓“只好”,理脈絡;2、抓“只好”,析推理。引導學生體會到晏子的口才好,表現(xiàn)在反應敏捷,思維嚴密。對楚王第一次的侮辱,他運用了假言推理,讓楚王只好開城門迎接他;第二次他用了典型的三段式,譏諷了楚國的無人才,楚王只好陪著笑;第三次運用了類比推理,說明楚國是出盜賊的地方,楚王只好陪著笑。3、抓“只好”,究因果。
一個課時四十分鐘,兩個課時,也只有那么八十分鐘。即使是八十分鐘,教學容量也是有限的。在八十分鐘里可以做什么事呢?據(jù)研究,普通人說話的速度每分鐘160-190字,老師的講課,應該會稍低于這個速度吧;成年人書寫的一般速度是每分鐘20-30字,對小學生作文課標的要求是40分鐘不少于400字;成年人的思維速度是每分鐘400-600字;閱讀速度呢,課標的要求是每分鐘300字左右。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單位時間里所做的事更是有限的。根據(jù)常識對照兩個課例,哪個課例的教學內容合適,哪個課例的教學內容是沒有限度的擴張,是不言而喻的。教學內容的失限,必然導致教學內容的低效甚至無效。
(三)語文學習的失底
“語文是一刻也離不開文本的。不管語文是向生活開放還是向活生生的人開放,教學目標的制定與完成,教學意義的產生和豐富都只有通過師生與文本的細節(jié)的深入對話來實現(xiàn)!
語文學習的失底,指的是在語文教學中,沒有扣緊教科書文本學習,沒有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我們來看看《圓明園的毀滅》《晏子使楚》學生的語文學習是怎么失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