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5單元導學案
捕蟬也需要技術含量的。
先說制作工具吧,找來大人扔棄的洗衣粉包裝袋,用剪刀把口鉸平整。然后用鐵絲依照洗衣粉袋口大小窩個圓圈,并且留出個把兒。把洗衣粉袋口用線縫到鐵絲圈上,再將鐵絲圈把兒固定到長竹竿的一頭兒,這樣一個很好使的捕蟬工具就大功告成了。
村后有個小樹林,那是知了的天堂,當然也就成了我們捕蟬的樂園。拿著做好的工具,尋著知了的叫聲,悄悄靠近樹木,慢慢舉起竹竿,屏住呼吸,大氣不敢出,把洗衣粉袋口對準還在悠閑歌唱的知了,猛地一扣,它就成了袋中之物。在光滑的袋子里只能忽閃著翅膀掙扎,卻怎么也飛逃不出。這時我再捉它那真是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了。就這樣,用不了多少時間,就會逮住不少的知了。
到了晚上,我和小伙伴們也不閑著。吃過晚飯,天剛擦黑,便相約一起拿著手電到各家的院子里或到路邊的樹上逮“肉蛋”。我們老家稱蟬蛹(蟬的幼蟲)為“肉蛋”。胖胖的、可愛的蟬蛹樣子一如肉乎乎的小圓蛋,這樣稱呼倒也挺形象。天色剛黑下來,“肉蛋”便從地底下破土而出,慢悠悠地爬到附近的樹干上,晚上便在夜幕下靜靜地脫去外殼,蛻變成一只知了。“肉蛋”若是讓我逮著了,便會放在自家屋里的紗窗上。第二天一早,紗窗上有多少只知了殼就會對應有多少只知了,有的知了還趴在自己蛻去的殼上。當然,它們都成了我的戰利品。
現在的孩子可玩的太多了,能親近大自然,體會到我兒時捕蟬樂趣的孩子恐怕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