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能查字典理解詞語中的加點字,理解詞語。
3、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感受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就會有希望。
教學重難點:體會談遷在逆境中不低頭、不屈服、堅定信念、自強不息的可貴品質。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揭題,解題。
1、同學們,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旅途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然而只要有信念,我們就一定不會被命運之神扼住咽喉。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走進史學家談遷,看看這個男子漢是怎樣戰勝厄運,怎樣在逆境中站起來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20課,《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2、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想要了解的?
3、理解“厄運”和“信念”。
二、初學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1)學習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2)讀課文,不添字、漏字,不讀錯字,不讀破句子;(3)思考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2.查自學情況。
指名讀生字詞,辨析字音、字形;
指名讀課文,要求正確;
出示文中詞語,讀,理解,并用上說說課文的內容。
說說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3.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讀了課文,你認為談遷是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第一段。
1、學生默讀課文第一段。思考:這段主要講了什么?
2.談遷的信念是什么?他有沒有寫好史書(完成自己的心愿)?
3.談遷寫這部《國榷》容易嗎?
4、出示:由于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買書,只得四處借書抄寫。有一次,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著干糧走了一百多里路。經過20多年的奮斗,6次修改,談遷終于在50多歲時完一部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
“有一次,談遷為了抄一點史料,意背著干糧走了一百多里路。”(“一點”說明了什么?“一百多里”說明了什么?談遷這樣做值得嗎?這都是為了他心中的那個信念: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啊。)
在這段中作者運用了列數字的寫法,請你找出來讀一讀。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師:讀一讀,你能讀出這一段文字背后的意思嗎?(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可能有以下的閱讀感受:“20多年的奮斗,6次修改,50多歲”,能反映出談遷治學的刻苦和堅定的信念。6次修改”能反映出談遷治學的嚴謹。“500多萬字可以看出《國榷》確實可以稱得上是鴻篇巨制。“終于”能反映出談遷達成信念后心中充滿喜悅。(完成了史書,想到以前所吃的苦,談遷會怎樣)教師可相機提醒:這句話里有一個特殊的語言現象——用了一組數量詞。從這一組數據的運用中,你感受到什么?你還想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想象談遷可能還會怎么做,讓我們感到真實而具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5、師:談遷經過20多年的奮斗,曾經過6次修改,終于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鴻篇巨制”——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這是何等的偉大啊!你們說說這需要的是什么? (
6、指導朗讀。
四、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 )的史書 ( )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