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火之謎(三課時)
課前思考: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試驗,才能解開大自然的奧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是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給課文分段,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4、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5、能根據提示復述風箏實驗的經過。
教學反思:
本文主要向我們敘述了富蘭克林法解開天火之謎的經過,因此在教學時可采用“以述促讀”的方法指導學生精讀課文。首先要向學生提出“述”的要求,告訴他們讀了這一課,每個同學要能面對全體同學復述課文,在課后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人聽。要想講得好,就必須把故事的前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還要把關鍵的地方講具體、講生動。讓學生體會“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作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條主線。這樣,學生就有了精讀的明確目標和內在動力。接著,就可以圍繞以上兩點指導他們練讀、練述。在學習過程中,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的理解和朗讀,通過人們對富蘭克林的冷嘲熱諷的態度和富蘭克林堅持不懈、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畏懼的探索精神的對比,來真切地體會富蘭克林的堅毅品質。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盡管學生對課文內容感興趣,但不少內容涉及到物理知識,語句描寫生動具體,如果不引導學生切實讀懂課文,學生就會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給學生兩個讀懂課文的方法,一是聯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讀懂課文,其中后者是教學重點。一方面,在課前我讓學生廣泛搜集相關資料,以備課上增加自己發言的依據。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資料,并且在課上適時地運用,力求讓學生自己在綜合閱讀中讀懂課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處理能力。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在學習中生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在本文的學習中,學生產生的疑問特別多,可以預見孩子將來有可能超過富蘭克林。
如曹云卿說:“雷電白白在天上浪費了,把它接通我們的變壓器,使它成為我們用的電多好,那該省多少資源呀。”
楊立洲說:“現在的變壓器都承受不了它的電荷,能用早用了。”
我因勢引導說:“是可以變成我們生活用電,科學家們也正在研究,我知道解決這個難題的就是你們倆了,祝賀你們未來的科學家。”
在課上我們教師就要善于創設情境,不斷為學生激起“漣漪”甚至“波濤”。指導學生按”質疑—讀解(課文內容及相關資料)—讀議—讀評”的學習鏈進行學習,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