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片段教學案例及反思
生:老師,我認為用“推”好,因為從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賈島和李凝是好朋友。而“推”更能看出賈島急著想見到好朋友的心情。
生:我也覺得用“推”好,因為他們既然是好朋友,就不必講究那么的禮節。“推”更可以體現賈島在好朋友面前的無拘無束。
……
[反思]
《推敲》這個故事講的是唐朝著名詩人賈島為了斟酌詩中的一個字,不知不覺闖進韓愈的儀仗隊,當韓愈弄清真相后,與之一起思考,并由韓愈敲定,從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傳下來。課文表現了賈島認真嚴肅的創造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有兩個做法,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值得倡導:
1.通過表演,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了重點詞語的意思。比如“吟哦”這個詞語,在表演中,有的學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詩,“小觀眾”就提出了意見,“他口中念念有詞做得不對,課文中說賈島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節奏地朗讀詩文。而且賈島在認真地思考,應該念得慢一些,也可以反復念念‘推’和‘敲’。”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詞意才是真正的理解。學生在表演中感受到賈島嚴謹的創造態度和鉆研精神。通過“他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體會賈島為了斟酌一個字眼,是多么認真啊!學生在邊學邊演中興趣濃厚,演得開心,學得靈活,記得牢固,相信這樣的教學情景也會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中。
2.幾百年來,“推敲”的故事廣泛流傳。至今,人們還在爭論到底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教學進入尾聲時,教師在讓學生感悟內容,體會賈島認真推敲文字的基礎上,還注重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地思考,比較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從而又激起了教學的高潮。這是教師在使用教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地對教材質疑、批判,不唯書、不唯師,培養認真讀書、樂于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