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計”的破綻
在我女兒的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上冊)中,有一篇課文叫《草帽計》,講的是紅軍長征期間,賀龍用計謀,不費一槍一彈,使敵人自相殘殺的故事。但是讀完后我卻對這篇文章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我查遍圖書館內和長征以及賀龍有關的十幾本傳記和歷史文獻,找不到任何關于“草帽計”的記載;我又以“賀龍,1934”和“長征,草帽”為關鍵詞在百度和谷歌上搜索,除了這篇課文,也找不到任何其他文章或文獻記錄能夠佐證這件事。關于長征的歷史研究不能不說十分充分,連打死20多個敵人、繳獲十幾桿槍的小規模戰斗我都看到了詳細描述,這樣一個有勇有謀的、不費一槍一彈就讓“一團白軍官兵血肉橫飛,叫苦連天,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的戰斗,竟然沒有任何記載,這實在太可疑了。
而且,這篇課文本身,沒有出處,沒有作者,時間和地點也極其模糊,給進一步的文獻查詢帶來很大障礙。但是,即使通過文中給出的只言片語的線索,我還是看出了不少破綻。
文章開頭這樣交代了背景: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賀龍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由湘西向貴州進發,蔣介石的白軍一面死死盯住不放,一面派飛機在天上跟蹤轟炸、掃射。
那時,正是炎夏,天氣酷熱,地上的草木都被曬得枯焦了;指戰員們雖然人人頭上戴了一頂草帽,仍然熱得汗流浹背。……”
這里有幾個關鍵詞:1934年,長征開始,賀龍,由湘西向貴州,飛機(追蹤),炎夏,草帽。
對中國革命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紅軍長征始于1934年10月10日,中央蘇區紅軍因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而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這次轉移被認為是長征的開始。雖然此前有紅七軍團和紅六軍團相繼撤離中央蘇區,一路北進,一路西征,但二者都是先遣部隊,一為“調敵”,一為“探路”,不能算正式的長征。
而此時的賀龍,并不在江西中央蘇區,他從來就沒去過江西中央蘇區。他甚至不知道中央紅軍反圍剿失敗、要長征、或者戰略轉移了。
那么1934年的賀龍在哪里呢?
他當時正和夏曦、關向應一起帶領紅三軍、后來改稱紅二軍團轉戰在湖南、四川和貴州的交界地區。蔣介石在1932年發動第四次圍剿之前,就先圍剿了湘鄂西根據地,把這支隊伍趕出了洪湖地區,直到1934年9月,這支紅軍才在貴州重新建立了黔東根據地,下轄5個縣、人口10萬;又于10月與從中央蘇區撤退西征的紅六軍團在貴州印江會師,經過休整之后,向湘西北方向前進,并于1934年11月,攻占大庸城和桑植城,建立了湘鄂川黔根據地。
所以,1934年的夏天,賀龍的確帶領部隊進入了貴州,但是卻不是從湘西進入的,而是從四川彭水。
最重要的是,他率部進入貴州,根本不是長征的一部分。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中央紅軍準備長征了。由于撤離洪湖根據地時電臺丟失,這支隊伍自從1932年9月就與中央蘇區失去了聯系,直到1934年10月會師紅六軍團,才重新和中央取得聯系。
他進入貴州,完全是根據自己的對敵形勢,尋找敵人力量薄弱地區以建立根據地為目的的主動出擊行為。兩軍會師后,不僅沒有繼續西征,反而由貴州揮師東進湘西,進行了為時2個月的湘西攻勢,牽制了敵人,減輕了中央紅軍的壓力,并在這一帶又開辟出了一塊新的根據地——湘鄂川黔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