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計”的破綻
但是,這支部隊是由任弼時、蕭克、王震、李達率領的,和賀龍,沒有關系。
由此可見,1934年,長征開始,賀龍,由湘西向貴州,飛機(跟蹤),炎夏,草帽,這些條件,在歷史上,從來沒有被同時滿足過。
這還不算完。
這個“草帽計”是以敵人飛機飛行員誤把戴著草帽的自己人當作紅軍而開火、造成死傷而實現的:
“這時,天空中傳來了飛機的轟鳴聲,白軍毫不介意,知道是飛機來配合他們追趕紅軍的。可敵人的飛機駕駛員卻不是這樣想的。這些天他們天天飛呀,飛呀,到處尋找紅軍,連一點紅軍的影子都沒看到,為此,他們沒少挨長官罵。這一回,一看地上的軍隊都戴著草帽,草帽上都印有紅五星,頓時喜出望外。幾架飛機像餓鷹抓小雞一樣地俯沖下來,對這批“紅軍”,轟隆隆一陣狂轟濫炸,機槍橫掃,直打得這一團白軍官兵血肉橫飛,叫苦連天,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
這一段里又有幾個疑點:
1,飛機上的飛行員,那得離得多近,才能看清地上行人草帽上的紅五星啊。
2,既然能看得清草帽上的紅五星,難道就看不清“白軍”與紅軍在服裝樣式、顏色、裝備上的差異嗎?
3,就算看不清,可飛行員見到地上一路人馬,對自己飛機的到來毫不為意,既不躲閃,也不反擊,照樣大搖大擺地走路,等著挨打,就不感到一點點奇怪嗎?
僅憑著頭上的草帽,就認定是敵軍,這飛行員也實在是蠢到家了。看來不是我紅軍“智謀”,實在是敵人太無能了。
綜上所述,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3年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智謀”這一單元里的《草帽計》一課,歷史史實相互矛盾,情節時有破綻,出處無從考證。我認為,這課文,要么是張冠李戴,要么,干脆就是憑空杜撰。
紅軍長征中有那么多英勇不屈、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的戰例,我們的孩子需要讀這樣一篇于史無據、自相矛盾、甚至可能是憑空杜撰的文章來學習什么是“智謀”嗎?
這樣的文章能入選小學課本,不知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是怎么審過的。作為家長,是否有權利要求該委員會給出一個解釋呢?
參考文獻:
《紅二、六軍團在黔東》,蔣國維、蔣永康著,1985年,貴州人民出版社;
《長征全史》,劉晶芳、李東朗主編,199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
《紅軍長征中的七次會師》,馬玉卿編,1982年,甘肅人民出版社;
《紅軍長征史》,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2006年,中共黨史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賀龍大傳》,劉秉榮著,同心出版社
附1:
草帽計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賀龍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由湘西向貴州進發,蔣介石的白軍一面死死盯住不放,一面派飛機在天上跟蹤轟炸、掃射。
那時,正是炎夏,天氣酷熱,地上的草木都被曬得枯焦了;指戰員們雖然人人頭上戴了一頂草帽,仍然熱得汗流浹背。走著,走著,忽然,天空中傳來了嗡嗡嗡的飛機聲,敵人來了。賀龍同志一看,鎮定自若,命令全體戰士到山林中隱蔽。敵機飛了一圈,沒有發現可疑跡象,便搖頭擺尾地離開了。戰士們剛要起身趕路,偵查員前來報告說:“后面有一個團的白軍趕上來了。”賀龍同志聽了點了點頭,只是命令部隊繼續前進。隊伍翻過了一座大山,眼前是一片平坦的山場,賀龍同志仔細觀察了地形,然后傳了一道命令,要全體指戰員把草帽摘下丟在路邊。這時,正是驕陽似火、炎熱難熬的時候,戰士們聽到這道命令,都面面相覷,感到莫名其妙。有的說,草帽是我們的隨身寶,既能遮太陽,又能擋風雨,為什么要把它丟掉呢?有的說,這草帽是從根據地帶出來的,怎么能隨便丟掉呢?有的說,賀龍同志葫蘆里又在賣什么藥,實在叫人猜不透!有的說,賀龍同志要我們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戰士們盡管有些想法,但一切行動聽指揮。賀龍同志一聲令下,戰士們就把草帽統統扔在道旁,頓時,道路兩旁都是紅軍的草帽。賀龍同志見了,哈哈一笑,馬上命令部隊迅速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