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案例(精選6篇)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案例 篇1
教學目標:
1. 創設愛的情境,切入語言品讀,感受父愛子、子愛父的人間親情。
2. 激發誦讀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快樂在于付出的道理。
3. 通過合作學習解疑遷移,引起共鳴,樂于傾吐表達。
教學過程:
一、 復習檢查
同學們,昨天我們初步學習了《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通過昨天的學習你已經知道了什么?
二、由“愛”切入,整體感知。
1、問:誰能用一個字來概括這兩個主人公之間的情感關系?
板書:愛
2、輕聲讀課文、思考:
邊聽邊劃出表現父子情深的語句。
3、學生交流,隨機出示語段。
二、品讀“栽花賞花”,感悟父子情深。
1、感受子愛父,學習第2、3自然段。
(1)抓住“只有,顧不上,一直忙著,各種各樣”來朗讀體會子愛父。
(2)引讀2、3自然段后,創設情景,想象練習。
臨走時,兒子望著,仿佛。
2、:賞花細節,品味第4、5自然段
(1) 個別學生誦讀第四自然段春景圖,其余學生閉目想象;
(2) 交流所感后,配樂個讀比賽,出填空導背;
(3) 出圖練說:進入高爾基的內心世界,想象高爾基邊賞花邊會想些什么?(點評導讀:你們真能體會一位父親的心,思子心切,見花如見子啊!)
(4) 過渡:這樣的彩霞這樣的花,這樣的美景令人賞心悅目,但僅僅是因為花美高爾基才流連忘返嗎?(相機板書“栽花賞花”)
(4)看圖練習說話
高爾基欣賞著兒子種的花,心里會想些什么?
(5)感情朗讀第5自然段,體會父愛子、思子心切、見花如見子的感情。
三、品讀“寫信教子”,感悟信的內涵。
1、師述:
高爾基對兒子的感情僅僅是一種父親之情嗎?不,他將這種愛推而廣之, 使它更博大更寬泛。
請大家讀讀這位大作家寫給兒子的信,感受這位父親的用心良苦,崇高偉大。
2、布置合作學習要求:
(1)小組內交流印象最深的哪一句?聯系實際說說你的想法,也可把搜集的資料靈活地用一用。
(2)有疑難之處在小組內提出,討論解決。
3、學生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解疑。
(1)美好的東西--可以是花,能給人愉悅感的事物,還可以是奉獻、幫助、付出關愛等。
(2)花明明種在庭院里,怎么是在島上留下鮮花?
(父親認為鮮花留給了島上更多的人們,不僅僅是他。)
(3) 師:這里,高爾基是不是希望兒子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都要給別人種鮮花?
生:(笑,搖頭)
師:那么你們認為還可以在什么情況下留給別人哪些美好的東西呢?
生:(一時語塞)
師:老師倒有這樣一次經歷:有一次,我班上的一位同學生病了,我特意去醫院看望他,祝他早日康復,當時,這位小朋友很感動。望著他那感激的目光,我很高興,因為我在他最需要關心的時候,給了他鼓勵。
你們也給過別人美好的東西嗎?
生: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小朋友不敢過馬路,我就攙著他一起過。我給了他幫助,感到很高興!
生:我給貧困學生捐款。讓他們也能像我們一樣上學,我也感到很高興!
生:今天,我的同桌沒帶鋼筆,我借給他用。我幫助同學解決了困難,我也很高興!
生:……(略)
師:真好!生活中,一句祝福的話,一次無私的幫助,甚至一個安慰的眼神,只要是真誠的付出,都是在給別人留下美好的東西,都會讓我們感到別人是多么需要我們!因此,課文這么說——(引讀)
生:(讀8、9自然段)
師:(出示兩句話:
“給”永遠比“拿”愉快。
“給”,永遠比“拿”愉快。)
請大家讀讀這兩句話,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生:我覺得第二句更能表現出“給”比“拿”愉快。
生:我覺得第二句強調了“給”。
師:大家體會得真好!“給”后面停頓一下,更能強調“給”的重要,更能表現出“給”比“拿”愉快。
請再讀讀這句話。
師:你們知道這里的“給”就是給什么?
生:就是給別人美好的東西。
生:就是給別人幫助,給別人關心。
生:就是真誠的奉獻!
生:……
師:請你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吧!
生:(讀)
師:高爾基的信,大家理解得真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讓我們一起完整地來讀一讀,相信我們的理解會深。
7、選擇練習
a、代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
b、讀后感《“給”永遠比“拿”愉快》
《你快樂,我也快樂》
c、寫出最經典的一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并制成書簽。
四、課外延伸,實踐體驗。
像高爾基的兒子一樣,去做一些給他人帶來歡樂的事,并把做時、做后的感受寫下來。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案例 篇2
第五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第五自然段,哪些詞語讓你體會出了高爾基對兒子的愛?用筆做上記號。
生邊讀邊做記號。
師:說說你的想法。
生1:從“兒子種的花”,我體會出了父愛。因為我發現文中兩次提到了“兒子種的花”,就像我上次做了張賀卡給我媽媽,媽媽向親戚提起這張賀卡,都說“是我女兒親手做的”,是一個道理,是很高興,很自豪的。
師:其他同學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生:有。
師:你覺得父母說到“我兒子”怎么樣,“我女兒”怎么樣時,是什么樣的神情,什么樣的語氣?
生2:臉上帶著笑,說起來很得意。
生3:很欣慰。
生4:很寵愛。
師:是呀!同學們都很能體會父母的心。作為一個父親,高爾基也很愛他的兒子,此刻,也為“兒子種的花”感到高興和欣慰。
生5:從“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我體會出了高爾基很愛自己的兒子。“說不出”是因為他太高興了!
師:他為什么這么高興呢?
生5:為兒子的孝順而感到高興。
師:子愛父,父愛子,真是——
生:父子情深!
師:我們幫高爾基把他心里的話說出來好嗎?
生5:我的兒子這么孝順,我老了也有依靠了,我真高興啊!
生6:兒子種的花姹紫嫣紅,多美呀!
生7:花終于開了,想想我的兒子,他一定也長高一些了吧!
師:說得真好!把高爾基對兒子的想念和關心都說出來了!
生8:我的兒子多像這些盛開的鮮花呀!
師:同學們簡直把高爾基心窩里的話都掏出來了!
高爾基此刻心里很高興,這一句中還有一個詞能體現這種愉快的心情。
生默讀這一句。
生9:是“欣賞”。
師:你明白什么是“欣賞”嗎?
生9:就是心情愉快地看。
師:恩,這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你來讀讀這句話吧!
生9有感情地朗讀。
生10:我從“瞧——”這句話中體會到了高爾基對兒子的愛。我覺得他太想兒子了,所以看見花就像看見兒子一樣。
師:是啊,睹物思人!
生11:我覺得是因為兒子很可愛,長得也肯定很漂亮,而花兒很美麗,所以高爾基就想到了兒子。
師:在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永遠是最美的。
生12:因為高爾基看到這些花,就想到兒子為了種花顧不上休息,累得滿頭大汗,花兒就像兒子累得通紅的臉了。
師:是啊,這些花都是兒子勞動的成果。此刻,高爾基的心里充滿了對兒子的思念和愛啊!同學們的體會可真深,誰來讀讀這一句呢?
生爭先舉手朗讀。
師:讓我們一起把這個自然段讀一讀。
生齊讀。
簡析:
這一教學片段,指導學生從語言感知到內涵把握,并相機引導學生聯系自身,進行潛移默化的傳統美德滲透,體現了充滿人情味的人文主義教育觀。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案例 篇3
背景: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上海新教材二年級下的一篇敘事性的記敘文,課文通過高爾基和他10歲的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以及“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高爾基希望他的兒子明白人生的快樂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獲取,希望他的兒子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一個讓“所有的人都需要”的人,教誨兒子要給人們留下美好的東西,最后揭示出:“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生活哲理。作者圍繞一個“愛”字組織材料,表達主題,語意清新,含義深刻,寓理于事。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二、能力目標:根據課文內容理解人物的特點,能邊讀課文邊展開豐富的想象。
三、情感目標:通過誦讀感悟,初步懂得人生快樂在于付出的道理。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課的教學重點,我把它落實在高爾基在院子中賞花和高爾基寫信教子兩個部分;難點在于引導學生體會高爾基信中的話:“‘給’,永遠比‘拿’愉快……”。
在教法方面,隨著“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等新課改精神的深入開展及素質教育的逐步完善,符合課改精神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應運而生。本課通過采用這一學習方法,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學法方面,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合作學習,研究語言文字。
實例:
(一)接觸課題
1.板書: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2.以教師提問引發學生提問——看了這課題,大家已經知道些什么?正在思考些什么?誰來說說?
其間:①抓“和”,明確兩個人及彼此間的關系等。
板書:子、父
②簡介高爾基及他的兒子
過渡:一起來看“父子之愛”的具體情況。
(二)走進文本
1.組織自讀(編好自然段),齊讀,初步感知兩件事。
隨機板書:栽花、寫信
2.抓住要害,引領研讀。
a.研讀第2~5自然段。
以教師提問誘導學生提問——在讀這部分時,大家有沒有碰到困難?有哪些困難?誰來講講?其間,盡可能處理好以下幾點:
①了解家鄉→意大利的距離。
②掌握多音字的念法(標調);留心生字“妻”、“龐”筆順(書空)。
③讓開放五官(投入情感、運用想像、結合看圖),讀好第4~5自然段,同時較準確地理解“全都”“姹紫嫣紅”等詞義。
④比較、討論:“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與“心里說不出高興”的異同。哪句更符合事實?為什么?(花→兒子;鮮花的美麗→兒子的可愛;高興得無法用語言表達)
隨機板書:留下美好被稱贊
b.研讀第6~9自然段
以教師提問鼓動學生提問——讀了這部分,誰有問題提出來讓大家討論討論?
其間:盡可能生成并領會以下幾點:
①關注“信里說”及“……”,讓明白:這不是信的全部,而是選出來的重點內容。
②留意引號有多種寫法(雙、單、半)。此既表示多段連續引用,也為了強調、突出,讓更好地引起注意。使用時,要看具體需要。
③借助“無論……都……,那……”,讓明曉:花是美好的東西,但美好的東西不止是花……
④抓住“‘給’永遠比‘拿’愉快”(比),讓明確:“給”:付出,關心、幫助別人……;“拿”:得到、索取……此可理解為:得到人家的關心和幫助……如是正當的得到,那也是愉快的;要是不正當得到的,比如:借了人家的不還、撿到有用的不交,甚至是騙到的、偷到的、搶到的,那不僅不愉快,而且是可恥的。但不管怎么樣,給”肯定永遠比“拿”愉快。這是“父”給“子”信中的關鍵贈言,是值得“兒子”永遠記住,并照著去做的至理名言。
隨機板書:(改原“寫信”為“贈言”)“給”永遠比“拿”愉快!
(三)撳住要旨
1.齊讀全文;分男女生及指名讀第6~9自然段;范讀第7~9自然段;齊讀全文。
2.以教師提問激勵學生提問——學到這里,特別愛思考的同學肯定還會有問題,誰來證明自己是個特別愛思考的同學?
3.注重生生對話。必要時,啟動以下程序——
師生模擬“父子”通話,讓學生更真切地理解文本的有關內容、意會贈言的基本意義,并為課后寫回信作相應鋪墊。
①選生擬“父”,師擬“子”——語路參考:好?存活?花開?開得怎么樣?看著高興?其他人?喜歡?如要,愿給?為什么?我?為什么?……
②師擬“父”,選生擬“子”——語路參考:勞累?好?信收?為什么要寫信?識?懂?不懂?在院中→在島上?哪句印象最深刻?背?“給”?“拿”?愉快?為什么?記?做?……
③讓發揮主見,各同桌間相互“通話”。
4.視情作結:“子”忙著栽花——留下美好被稱贊;“父”寫信贈言——“給”永遠比“拿”愉快。
(四)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1.寫好兩個生字;
2.朗讀并背誦課文第四和第五小節;
3.摘抄自己特別喜歡的詞句;
4.代“兒子”給“父親”寫封回信(注意信的基本格式)。
反思:
課堂上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先讓學生初步感知兩件事:栽花、寫信,然后抓住要害,引領研讀,使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在課堂上,我始終以教師提問誘導、鼓動學生提問,引導學生發真問,解真疑。師生模擬“父子”通話,讓學生更真切地理解文本的有關內容,同時也實現了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通過這樣的課堂對話,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更教會了學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做人。
但現在想想,當初的預設和實施中有一點被我疏忽了——不管是我擬“子”,還是我擬“父”,都由我主控,這未免影響了學生的更自主發揮。倘若其中一環考慮改由學生主問,那效果也許會更加合理、實在。還有,不管是我問、學生答,還是學生問、我答時,都可動員起更多學生“隨便插嘴”,那效果也許會更加生動、自如。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案例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8個生字,積累9個詞語。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讀好4、5節;背誦課文7、8節。
3、能熟讀課文,了解內容;聯系課文有關內容讀懂最后一句話,初步感受“奉獻”比“獲取”愉快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字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語句。
教學難點:明白生活中“奉獻”比“獲取”愉快的道理。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多媒體等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名言導入:
(1)談話:分別出示2句名言,指名讀:
a、愛自己的孩子,這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但如何教育好他們,卻是一門藝術。
b、你要記住,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里拿取。
(2)知道是誰說的嗎?(高爾基)伸出你的手,和老師一起來寫一寫他的名字。(板書:高爾基)
學習生字:爾、基
4、出示課文的第一小節:自由讀讀,你讀懂了什么?
句式練習:( )是( ),他( )。
5、今天,讓我們走近高爾基,共同學習一篇和他有關的課文,題目是——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板書:和他的兒子)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的錄音 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情?(種花、賞花、寫信)
2.自由讀課文。標上小節號,找出相應內容的小節。
種花(第二、三節) 賞花(第四、五節)、 寫信(第六、七節)
三、學習課文,理解詞句
(一)兒子的“給予”
1、仔細讀讀課文2、3節,想想兒子是怎樣留下這美好的鮮花的?用橫線劃出(指名讀相關內容:第三自然段)
高爾基的兒子只有10歲,個兒不高。來到爸爸身邊以后,他顧不上休息,一直在忙著栽種各種各樣的花草。
2、從這段話里我們讀出兒子留下這美好的鮮花容易嗎?(不容易)從哪兒看出呢?
只有……這些事對于一個10歲的小孩來說是不容易。
顧不上:千里迢迢來到父親這兒,卻沒有休息。
一直:一直都沒有閑著。
各種各樣:栽種了許許多多的花草。
學習生字:栽
3、看提示,想象說話:
高爾基的兒子忙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但他絲毫不覺得 ,因為,他心里一直想 。
4、小結:從這段話里,我們體會到高爾基的兒子對爸爸深深的愛,一心想把美好的東西留給他,我們稱這種行為為給予。(板:兒子、種花、給予)
(二)父親的“得到”
1、過渡:我們說有給予就必然有得到,下面我們再來讀讀文中的“得到”。
2、學生自由讀課文4、5自然段。 高爾基很高興地得到了什么?曲線劃出。
(鮮花)美嗎?從哪兒看出?
(姹紫嫣紅、陣陣芳香、引來蜜蜂)
理解:“姹紫嫣紅”一詞。教學生字:姹、嫣(在字形上都有“女字旁”,在字義上都有美麗嬌艷的意思。所以,“姹紫嫣紅”就是指各種各樣美麗的花。) 紫
春天到了,各種各樣的花兒競相開放,有的 ,有的 ,還有的
3.高爾基欣賞著這些美麗的花兒,心里有——(期待學生回答:說不出的高興)。
傍晚,彩霞染紅了天空。高爾基坐在院子里,欣賞著兒子種的花,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因為 。
學習生字“霞、龐”
試背片段(賞花)。
4、師小結:(板書:高爾基、得到)
(三)學習書信,領悟“給予”:
1、過渡:高爾基看到這些美麗的花兒,除了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還有許許多多的感想,于是,他把這些感想寫在信中,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封信。
高爾基給兒子的信。(用書信的格式)
2、學生自由讀書信,指名讀。
填空:看到高爾基的這封信,兒子心里( ),也感受到了( )。
3、信中“要是你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多么愉快呀!”這句話你們都理解了嗎?
要為他人著想,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
四、總結、拓展、是呀!奉獻比獲取更快樂。
1、齊讀全文
2、學習有關的名言。
3、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情況下會讓你感覺到很愉快?
17、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兒子 父親
栽花 賞花
(給予) 得到
明理 (寫信)
教學反思:
一、選擇
英國作家斯笛芬生曾說:“文學是‘裁剪的藝術’。”其實細細想來,教學也不正是一種裁剪的藝術嗎?教師在認真備課后往往覺得自己所想到的內容樣樣都好,尤其是苦費心機得來的,要把它一筆勾銷,實在覺得不舍。所以在教師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后,割愛就成了一大難事。
就拿本文來說,可說的還真不少。如:高爾基的生平簡介、父子情深、生字教學、優美語句的積累等等。于是,我先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即:幫助學生理解“給”與“拿”的辨證關系。在幾經選擇之后,發現高爾基的生平簡介與課文的教學重點關聯不大,因此就將其無情地刪除。另外,表達父子情深的內容無需單獨講授,可以貫穿于教學重點、難點之中,讓學生自己體會。有了這種篩選,備課的思路也就變得清晰起來。這就和用兵打仗時要占領要塞,擊破主力的道理是一樣的。
二、安排
選擇之后的第二件要事就是安排,這時不僅要安排好教學的先后順序,還要輕重分明,最主要的是需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本文的教學主線是幫助學生理解“給予”,因而課文的導入直接就將這個思考帶給了學生。在初讀了課文之后,我帶領學生走進課文,與他們一塊兒解讀“給予”,通過細致地學習,學生們知道了“給予”是辛苦的,但卻能給別人帶來快樂。接著在學習了高爾基的書信后,我讓他們暢所欲言,領悟“給予”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道理。最后讓學生體驗習作,實踐“給予”,把生活中的這方面感受寫下來,真正地認識“給予”。整堂課層次分明,脈絡清晰。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案例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懂得人生的快樂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板書課題
同學們,我們已經預習了第14課,了解到了高爾基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也是一位慈愛的父親。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研討《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深入了解高爾基的內心世界,理解他是如何愛自己的兒子的。
二、研讀課文
1、上節課我們已經給課文分了段,知道了課文共分為三部分,誰還記得課文共分說了哪幾件事?(板書:栽花賞花寫信教子)
2、學習第二部分栽花賞花
(1)、細讀第2---5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你感到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感情怎樣?(板書:父愛子子愛父)
(2)、高爾基的兒子很愛父親,你從文中的那些地方體會到的?(出示第二、三段、讀、找)師生共同研討重點詞:探望、只有……還……、顧不上、一直、各種各樣。
(3)、兒子種花僅僅是為了玩耍嗎?
(4)、指名讀這兩段,讀出兒子對父親的感情
(5)、練習說話(出示幻燈片):高爾基的兒子就要告別爸爸,跟媽媽回去了,他望著滿院親手栽種的花,幸福的笑了,他仿佛看見————
(6)、春天到了,兒子種的花都開了,我們來一起欣賞,讀第4自然段。(出示幻燈片)
美嗎?文中用那個詞來形容的?你還能用哪些詞來形容?(幻燈片出示詞)生讀詞。
再用驚喜、贊美的語氣來讀這一段(集體讀)。
(7)、鮮花中包含著兒子的深情,盛開的花朵就像兒子可愛的臉龐,花間蜜蜂的嗡嗡聲就如兒子甜甜的笑聲,這時一種真摯深厚的父子情在高爾基心中油然而升,他沉靜在幸福與欣慰中了。
(8)、讀第5自然段,(出示幻燈片)
a、引導學生觀察高爾基賞花的表情,想象蜜蜂飛舞的動態畫面,從而他的喜悅的內心。
b、文中那些地方寫出了父親愉快的心情及對兒子的愛?(出示幻燈片第5自然段)相機指導“欣賞”“兒子種的花”“說不出”“多像”等詞。
c、自由誦讀高爾基賞花的句子(第五段)
體會高爾基此時內心愛子深情地涌動。(師可指導讀)
d、展示朗讀:
在練讀中自己有獨特感受的或感到自己進步的,在班上進行展示性朗讀。
e、相互評讀:
同桌互讀,互相發現優點,肯定進步,指出努力方向。
3、學習第三部分寫信教子
傍晚滿天霞光一片嫣紅,高爾基坐在院子里欣賞著萬紫千紅的花,想象著兒子可愛的形象,情不自禁提起筆來給兒子寫信,不久兒子收到了高爾基從遠方寄來的信,信里說:
(1)、出示第7---9自然段,自由讀,找出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
(2)、生說句子。
(3)、共同討論:
a、兒子種的花在院子里,父親為何說在“島上”?
b、信中兩處“美好的東西”意思一樣嗎?分別是什么?
c、“無論……那……”強調了什么?(引導學生體味:給別人快樂,自己也能得到“愉快”)。
d、“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中“給”、“拿”分別是啥意?這句話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這是高爾基對兒子一種超越親情的崇高的愛。
(4)、看到別人由于得到自己的幫助而愉快時,我們會由衷的欣慰,并且感到自身存在的價值,這種滿足是永恒的,其中毫無私心,一片真誠純潔,同學們應該領悟到:(出示幻燈片)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人生的快樂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所取。
(5)、同桌齊讀深入感受高爾基給兒子信的深層含義。
三、總結
本節課,我們所學到的東西還真是不少,既積累了詞語,又練習了說話,更重要的是我們懂得了“人生最大的快樂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老師希望這句話能成為我們在座的每位同學的座右銘。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案例 篇6
一、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二、復習提問:
師:課文寫了高爾基和他兒子間的那幾件事?這兩件事體現了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之間怎樣的感情?(提示可以用字詞來概括。)
生:“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事。
生:體現了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之間深深的“愛”。
師:板書“愛”。
(一)由“愛”切入引導學生學習課文。
1、默讀課文找畫體現父子情深的語句,請仔細的讀,用心的想,看你體會到了什么?可以寫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學生邊讀邊寫感受。(提示:讀書有問題有想法時可以和同學交流一下,這樣你能從別人的發言內中得到啟發。)
3、全班交流。師相機引導
第二節:“探望”一詞,很有深意,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從探望一詞我看出了兒子思念父親。”
生:“我覺得兒子對父親有著深深的愛,不然他就不會趕到島上去看望父親了。”
……
第三節:你對哪些詞體會的較深刻?
生:找到“只有……還……”、“顧不上”、“一直”、“各種各樣”等詞。
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體會重點詞語。
師;“誰能談一談你獨特的理解?”
生:“從這幾個詞語中更能看出兒子深愛著父親。”
生:“讀了這些詞語我仿佛看見了高爾基的兒子為了讓父親能欣賞到美麗的鮮花而忙碌的身影。”
……
指導學生讀好這兩段文字。
4、高爾基的兒子就要告別爸爸媽媽回蘇聯了,他望著滿院的親自栽種的花草,幸福的笑了,他仿佛看見……引導學生練習說話。
5、學習“春景圖”以讀代講。自由讀一讀老師要看到你那燦爛的笑容、婀娜的舞姿、還有搖頭晃腦的樣子…… 這樣的美景使你腦海浮現出怎樣的詞語來形容。
生:自由練習朗讀——指名讀——試著練習背誦。
讀第五節 , 還可以從哪些語句看出他們父子情深?(引導學生練說)
體會“說不出的高興”的情感:快樂、幸福、甜蜜
“多么像兒子紅撲撲的臉龐啊!”你體會到了高爾基怎樣的感情?
高爾基欣賞著兒子種的花心理會想些什么?(自由練說——指名說)
6、整體朗讀第2——6節體會子愛父、父思子。(自由練讀——指名讀——及時評議)
(二)學習6——9節
繼續交流:從寫信教子中能體會出高爾基愛關心他的兒子。
1、高爾基的信,把自己讀后感受深刻的句子畫下來,細心的說一說,想一想,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生邊讀邊畫。
3、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4、全班交流。
出示:a、我的兒子在島上種下了最美好的東西——鮮花
你有何問題?(生質疑,學生解答)
b.“要是你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留給別人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是多么愉快呀!”
引導理解:這里“美好的東西”是指什么?
生:“我覺得這里美好的東西是指一種關愛,高爾基希望他的兒子在何時何地都能去關愛自己周圍的人。”
生:“我覺得這里的美好的東西是指一種幫助。”
生:“我覺得高而基是想讓兒子能夠學會奉獻。”
……
師:同學門說的太好了,高爾基將這種愛推而廣之,是它更博大更廣泛。美好的東西已經不再僅僅是鮮花,它還指對別人對社會的奉獻、幫助、付出、以及對人的關愛。”
c.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你讀懂了什么?從中體會到了什么?(結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來談一談)
生:“我覺得這里的‘給’實際上就是一種付出,而‘拿’則是向別人索取。”
生:“我覺得高爾基這位偉大的作家實際上是在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樂于付出的人。”
生:“我曾經幫助一位老大爺推車,老大爺連聲感謝我,我覺得自己特別高興;能幫助別人也是無比快樂的。”
生:“我的理解是高爾基對他的寄予很大的希望他希望兒子能夠做一個樂于幫助別人,有益于社會,樂于奉獻的人。”
生:“這不光是在教育他的兒子也是在教育我們。”
……
師:“同學們已經讀這位偉大作家的信就讓我們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讀一讀這封信,仔細的聆聽他的諄諄教導。”
(練讀課文,指名讀隨時評議)
三、拓展練習。
想象高爾基的兒子收到來自遠方父親的信,神情、心情會怎樣?讀了父親的信又會有什么感受?請你帶高爾基的兒子給高爾基寫一封信。
1、展開想象進行練習
2、嘗試寫信
3、指名讀習作、聽、評。
四、總結全文:
讓“給”永遠“拿”愉快這句名言伴隨著你走到學校、家庭、社會的每一處,伴你一生健康成長。心動不如行動我們的父母無私奉獻多年,從不以“拿”為借口要求回報你是否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親身體驗一下“給”的快樂。相信你們一定會用行動證明自己是一個樂于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