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地學習——《左右》教學談
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地學習
數學活動教學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標,明確提出了以“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的基本方式,力求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活動促發展”,從而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的、沸騰的,真實的生活。理解“面對面”左右的相對性需要有一定的空間觀念,而一年級小朋友的空間想象能力不強,要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只有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親歷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才能感悟較深。
薛老師在這一環節中設計了三個層次的體驗活動:第一個層次是舉右手活動,老師和學生站在同一方向舉起右手拿花,然后慢慢的轉過身來面向同學們,提出問題:老師舉的還是右手嗎?老師的右手和你們的右手是在同一邊嗎?有的學生說是右手有的說是左手,此時薛老師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留足時間讓學生去爭論,薛老師提出讓學生體驗一下,先全體舉起手,老師也和他們同方向做,通過些讓學生了解到,當我們都朝著同方向時,我們看到的左和右是一樣,然后老師不動,學生轉過身面對老師而站,孩子們發現,自己所舉起的手還是右手,可是已經和老師有點不一樣了,因為學生已經和老師面對面而站了。正因為有了這樣舉右手轉一轉的體驗活動,讓學會感悟到和老師面對面時,方向不同,左右正好是相反的,真正領悟到位置的相對性;
為了加深學生對左右相對性的理解,薛老師設計了第二層次的體驗活動:面對面做操的活動(第一節頭部運動:兩手叉腰,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第二節手部運動:拍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讓學生在做操的活動中發現對面的同學與自己的方向是不一樣的,進一步感知對面同學的左右方向和自己是相反的。
第三層次的體驗活動:“角色扮演”活動,老師提倡讓學生出來介紹老師左右手的同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轉過身充當老師的角色設身處地體驗一下,再來分辨左右,大部分學生都能很準確地辨別出來,這一活動讓學生獲得充分的體驗,更進一步地體驗左右的相對性,知道要準確辨別對方的左右可以進行“角色扮演”,把自己轉換成第三者的角色辨別左右,很好的突破了“左右的相對性”這一難點。薛老師設計三個層次的體驗活動,由淺入深、層層梯進,學生在三次的體驗活動中逐步加深對左右相對性的理解,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發揮了教師引導學習的作用,由此我也感覺到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親身體驗嘗試、實踐活動是相當重要的。
四、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體驗地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的載體必須從教科書轉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際。知識來源于實踐,深刻于體驗。”一個人只要在生活實踐中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永無休止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師應創設現實生活情境,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成功。
當學生對“下樓梯時是靠左走還是靠右走”發生爭議時,薛老師在課室里模擬上下樓梯的情境,組織學生進行體驗活動――爬樓梯,把學生分成兩組上下樓梯,一組是右手戴著藍色手套的學生,一組是右手戴著紅色手套的學生,讓學生戴著不同顏色的手套親自模擬上下臺階的情境,讓學生知道上下樓梯時要靠自己的右邊行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一步體驗、領悟出“方向不同,左右正好相反”這一道理,并介紹北京和香港當地的交通規則,適時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與交通法則的滲透。這些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直接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理解左右的相對性,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左右的位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