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果子》教學設計
師:他們組說得非常好,我們一起鼓勵鼓勵他們組。
(評析為學生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互學、互賞、互促的意識。)
(四)小結
師:今天我們解決的都是什么問題?都是用什么辦法解決的?
生:解決的都是還剩幾個的問題,都是用減法解決的。
師:什么時候用減法?
生1:拿走的時候做減法。
生2:從原來的數量里,拿走一部分,求剩下的用減法。
師:今天回家請同學們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可以用減法解決?
六、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的關鍵不是教師如何有效地“支配”教學,而是怎樣使師生雙方共同為教學本身所吸引,真正使教學成為有魅力的教學、好的教學。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學過程應是走向數學活動的過程,這樣師生雙方忘卻了外在的期望壓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為教學情境所吸引,讓學生在做游戲活動中學習數學,激發對數學的興趣,真正實現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本節課的“摘蘋果”“采摘”的活動都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2.本節課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減法實例引入教學,學生會感到有感而發、有話可說,使他們感到數學的樂趣。可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數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最后,再應用于實際生活。數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運用到數學。
3.本節課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把5以內的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練習,把減法的意義及減法與生活的聯系作為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在“摘蘋果”“看連環畫”“根據算式舉生活中的實例”和“根據算式解釋圓點子圖”的正反2個層次的活動中逐步體會、理解減法的意義。
4.本節課注重從細微處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能力。包括:認真傾聽的習慣;主動與他人交流的習慣;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等。
七、案例點評
本節課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經驗進行大膽嘗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節課教師能抓住教學重點,走出了計算教學單純重視計算的誤區,而是將減法的意義和減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作為本節課的重點。而且注重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聯系自己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體會減法的意義,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聯系生活學數學的意識。
2.整個教學過程力求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活動余地:如“找一找生活中的減法問題”“用自己喜歡的實物或圖式表示減法的意義”。
3.教師注重學生各方面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如:認真傾聽的習慣;主動與他人交流的習慣;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