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心愿》教學雜談
由此可見,要使課堂充滿活力,要提升課堂教學價值,教師必須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理念,重新認識基礎教育,投入基礎教育。要變“預設”為“生成”;變強調“目標”為強調“過程”;變“考教”學生為“發展”學生……教師要在無數個“變”中接受挑戰,不斷反思,努力提升自身的整體素養。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小學教師 湯恒寶】
〖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在我國古代,韓愈就提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理論。現在,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改變的就是自己,找準自己的位置,那就是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
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
例如:人教課標致版小語第二冊《月亮的心愿》,我在教學中設計以多種形式的朗讀為載體:先自由讀課文,自學生字,同桌互讀、互查生字認知情況,師再范讀課文。小組討論:月亮為什么會有這兩個心愿?再全班討論交流,弄清原因,接著通過同桌分角色朗讀,指名分角色朗讀,男女生對讀,分角色表演媽媽、珍珍弄清月亮的心愿是否實現,最后讓學生說一說你想對月亮和珍珍說什么和如果你是月亮或珍珍應該怎么做?那一刻,同學們體會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
【廣東省深圳市南油小學 童 玲】
〖強化“三動”(主動、活動、互動),以確立主體地位〗
要使每個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教師就得激活學生的思維,挖掘教材“空白”處的精彩,讓他們在自己主動學習狀態下取得不同程度的發展。課堂教學中的“三動” 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好辦法。
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求知,主動參與,主動探索。
活動:強化語文教學的實踐活動,變單純的 “傳授性”為“活動性”。教師在課堂上要擴展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時空,面向全體,讓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自主建構,促使所有學生在參與中不斷提高。想方設法使每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強烈的自主學習意識,明確每節課我該學什么,我能學到什么,我還想學什么,學有所得。
互動: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課堂上提倡良好的合作互動氛圍,變直線型學習為多向型學習,進行多向的立體交流。
如教學第二冊《月亮的心愿》,圍繞“心愿”組織教學活動。首先,讀了課題,請學生談談自己有什么心愿,運用中就掌握了這個重點詞義;再在讀書討論中領悟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月亮的心愿前后有什么變化?感受這是一個什么的月亮,從而對“月亮”的認識得到升華。最后與課本互動,你對月亮有什么美好的心愿?告訴她。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我喜歡有愛心的月亮姐姐,祝她永遠快樂;有的說:我的心愿是請月亮姐姐到我家一起過生日;還有的說:我多想和月亮姐姐一起看電視節目……以樂學為基礎的主體參與的學習過程較好地實現了教材的全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