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心愿》教學雜談
1、課文主要寫“月亮”還是寫“心愿”?
2、心愿怎么改變的?
3、心愿為什么總是跟著月亮改變?
學生帶著問題很快理解了文中兩個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由“想參加春游”到“不想參加春游”的內在聯系,還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層次道理。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實驗小學 馮玲敏】
〖抓住閱讀空白,激勵學生想象說話〗
這里所說的閱讀空白,是指課文中沒有交代的人或事等。抓住閱讀空白,不是什么空白都可以拿來抓的,而是抓一些有價值的空白,既能夠激勵學生想象說話,又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最好。
一年級下冊第8課《月亮的心愿》,我就抓住閱讀中的空白,設計了一個對話練習:月亮是怎么和雷公公商量明天要下雨的。學生通過準備,很多同桌都表演了月亮和雷公公之間的對話,不僅發揮了想象,將月亮和雷公公演得有聲有色,還通過對話表達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這次對話練習設計的成功,就在于抓住了這個有價值的閱讀空白。
低年級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通過抓住閱讀空白的形式,可以使學生在一定的空間內進行想象說話。這樣的想象說話有的放矢,對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廣東省東莞市長安鎮第一小學 石哲菁】
〖要注意引導學生感知體驗,著眼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既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又要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善于讓學生去體驗,去實踐。讓體驗性學習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不僅要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語文教材的內容十分豐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麗風光,自然科學常識,童話寓言故事等,不僅有生動故事的感染,優美語言的欣賞,而且有人文品質的熏陶。教師要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全程體驗的程序,讓學生在體驗感知、體驗思維、體驗積累、體驗情感、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挑戰、體驗成功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感,開啟智慧,增強學生的態度、意識和觀念,發展其勇于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格力量和價值取向等良好個性,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關注。
比如我在教學《月亮的心愿》一課時,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力求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課文的感染、熏陶。復習生字時,我設計了用“方磚”來砌“房子”,讓學生爭當“小建筑師”,蓋一間漂亮的“小房子”。這種生動的形式有利于學生及時復習鞏固生字,提高識字興趣。在導入新課時,我用實物投影展示了老師帶領同學們去郊游的一些美麗照片。藍藍的天空,金黃的沙灘,鮮艷的隊旗和紅領巾,讓學生體驗、感知郊游的樂趣,了解更多關于郊游的信息。一開始就撥動了學生的情感的琴弦,為進一步學習做好鋪墊。引導學生看照片后說話,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表達欲,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通過反復誦讀以及觀看課文插圖,加上教師有情有趣的簡筆畫,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從形象具體的材料中感受、體驗,從而同課文的作者產生共鳴,達到入情入境的目的。學生在“認認、看看、讀讀、說說、想想”的學習過程中,既提高了語文能力,又提高了包括品德修養、審美情趣、良好的個性等在內的人文素養。整個過程力求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