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園地三》教學雜談
“語文園地”教學應該變封閉為開放,加強與課外、與生活的聯系和溝通;變讀書、答問單調的形式為課堂上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討論、游戲、表演、展示、評價……讓每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同學間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機會,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
在“發現規律、舉一反三”的要求上,基礎訓練與語文園地基本相同,只不過后者應更注重讓學生自主發現、自主遷移。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例子,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字、詞、句的規律,并進行遷移。如:“我會認”“比比寫寫”“讀讀說說”等訓練,都應引導學生在自主發現的基礎上認字、寫字、說句子,而后以教材為“引子”進一步將教學作必要的延伸。
如《語文園地三》的“我的發現”這個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課件出示“荷花池”,荷花池上有幾只小青蛙和幾只小蝌蚪,青蛙和蝌蚪身上分別有一些字)創設情景讓學生幫助小蝌蚪找媽媽,孩子們馬上就想出了用“合一合”、“分一分”的好辦法解決了這個難題。
“如何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安排是“我會找”這一道題教學的點睛之筆。它不但是知識、技能的舉一反三的拓展性訓練,其精彩之處,在于它所傳遞的一個信息──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完全必要也完全可能。我們的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因此,從周圍同學的名字,到課外書、廣告牌……都應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在這一方面,教材直接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如:一年級下冊17頁的認姓氏字、56頁的認食品商標,78頁認招牌,這都把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沒有什么課內外、校內外的鴻溝。教學時,要盡可能地安排同桌或小組間交流,展示自主學習語文的成果。
【浙江省諸暨市牌頭鎮小 王濟群】
〖語文教學的轉向·語文教學觀轉向〗
語文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和交流中,其基本屬性是社會性,那種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小語文教學模式,是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大語文教學觀即把語文教學置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的一種教學思想。它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學體系,使封閉的小學語文教學變為開放的教學,以擴大語文學習的空間,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大語文教學觀強調教學的開放性,但仍然強調課堂教學是主陣地、主渠道。因而,要立足課堂,面向生活,切切實實改進課堂教學。
如我在教學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口語交際《我們身邊的垃圾》)時,我就組織學生觀看校園的環境衛生,然后動員學生去找一找校園角落的垃圾,并想一想、說一說,這些垃圾是從哪來的?再讓學生說一說家里、大街上的垃圾是從哪里來的?最后我讓學生自由組合,成立“點子公司”,為處理垃圾出點子,學生積極踴躍,想出了許多新鮮、有趣的點子,有的要把垃圾運到別的星球上去;有的建議把垃圾中有用的東西回收再利用;有的想到挖一個大坑把垃圾埋起來;有的甚至要制造出自動消化垃圾的垃圾箱等等。最后我和同學們評出三個最好的點子,寄給了環衛局,被評上的同學過了好幾天還問我環衛局的叔叔、阿姨能不能采用他們的點子。這樣語文學破了課時、教材的束縛,把學習的觸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讓學生在大環境、大渠道中學習、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