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多美教學案例
下課鈴響了,孩子們有些依依不舍,忙著問:“老師下節課我們還做這游戲嗎?”
這是我意想不到的,本來只要求會記六個字的,會用“她、他”的,結果孩子們還把動物的“它”請來了。看著孩子們那一張張愉快的笑臉,我也開心地笑了。我們正在分享著一份“意外收獲”后的喜悅!
教學隨想
上完這一節課,學生學得很開心,我也教得很興奮。學生活躍的思維,豐富的想像,是我們取之不盡的豐富的課堂資源,也是教師們不斷產生創造性教學靈感的源泉。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怎樣激發孩子們的識字興趣,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標。這次小小的嘗試,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 “以生為本”的重要性。只有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尊重他們的年齡特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點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興趣,被動地學習,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搞好教學“開場白”,才能大面積提高學生對學習語文知識的愿望。教書是為了育人,學生獲取知識是發展自己的起點,學生的內因才是獲取知識的關鍵,所以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額外的負擔,就會主動去學。教師的情感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間接的興趣,小學生往往是喜歡哪位老師就喜歡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學習中就能更加積極主動。愛玩是學生的天性,抓住這個特點讓學生在“玩”中“學” 發揮、擴大它的優勢作用,我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勇于創新,根據學生興趣特點與認知的規律,努力為學生創新一個輕松愉快的“開場白”,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能消除學生心中的學習壓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而達到想學、愛學。本節課具有目標明確、民主氣氛濃厚,這節課,以幫一位丟失寶寶的媽媽找寶寶,把孩子當成一個能幫助別人的警察叔叔,讓孩子在找寶寶的過程中,知道每個生字都有不同的形:如女孩“她”和男孩“他”,孩子們的描述是:“老大是女孩,都與“也”在一起,老二是男孩,也與“也”在一起。而把“走之底”說成是“滑板車”,跟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情緒。這次教學活動充分體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整堂課上,學生興趣濃厚,精神報滿,興高采烈,充滿了勃勃生機。
接納學生的感受和聲音,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具體表現。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人。在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有教師的教,還必須有學生的主動、積極的學。魯訊把學習比作蜜蜂采花粉釀蜜,主張學習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平庸的老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老師解釋知識;好的老師演示知識;偉大的老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這些話都很有道理的。這節課在突破“她、他”音同、意不同時,老師設計,這兩個寶寶這么起一樣的名字,這媽媽怎么區分。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以他們的方式來記:雙胞胎、男女、姐弟啊……結果,還把動物的“它”給帶來了!這教學效果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是一個多維的空間。以學生主體的實踐經驗為基礎,書本知識才能更好地同化進學生已有的認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