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邊的叫聲》說課稿
三、學法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本課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讀一讀、問一問、議一議、比一比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自由讀、練讀、指名讀、小組讀、評讀、分角色讀表演讀、賽讀等多種形式在讀中進行感悟,激發學生興趣,發展想像和創新能力。
四、教學程序:
(一)情境導入。
本單元的主題是“朋友”,本課是第二課主體課文,為使達到單元知識整合的目的,站在一定的知識高度即:讓學生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慣,懂得動物的叫聲就是動物的語言。設計了讓學生先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進行猜一猜的游戲,然后通過動畫進行導課,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整體感知。
結合學生年齡以及認知特點,讓學生先讀讀第一課初讀課文后都知道些什么?目的是讓學生對課文有初步的感知,培養提煉知識的能力。接下來再讀讀課文,提出問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同時將語言材料變成形象感知的事物,從而為合作學習,作好鋪墊。
(三)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學習三次對話。
本課的重點部分是三次對話。在利用第一次對話進行方法指導的同時,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學習。通過自由讀、小組分角色讀、評讀、比讀、表演讀等多種方式揣摸人物的心理、神態,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讀中培養語感。力求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如形如影般的自然親和,體悟人性的光輝,彼此感受、溝通的快樂、感受心靈契合的愉悅。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比賽競爭的意識。
2、課中休息。
在學生讀懂三次對話的基礎上,對小魚高興的心情有了很深的感受,巧妙地把文章的第6自然段與課中休息融為一體。借助文章的自身特點捕捉契機,上魚利用找朋友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快樂的心情,使整個教學不脫離主體,使三維目標的情感目標推到了實處,使學生體驗到青蛙和小魚是朋友,而不是把朋友的關系強加于學生。借此,巧妙地安排了發散思維的訓練。為學生營造一個想像的情境,讓學生幫小魚想想還有什么辦法能看到岸上的事情?起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使課中休息達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3)拓展說話。
在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的教學中,與課文前后照應的特點也就是青蛙答應給小魚講故事,看看他的實際行動吧;滲透青蛙對朋友說到做到的好品質,另外在課文結尾又抓住教材自身價值,引發學生學習青蛙“呱、呱”的叫聲,拓展說話。猜猜青蛙在給小魚講什么故事?充分開掘學生的思維,大膽展示心靈自由,迸發熾熱的創新熱情。在充滿創造性的活動中,學生的語言能力得以提高,個性得到張揚,創新潛能得以發揮,不留痕跡地把人文教育寓語言訓練之中,使學生在情感態度上,又一次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