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一冊識字第4課(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這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第4單元識字第4課。本課是一篇用“詞串”形式識字的課文。圍繞兒童在野外采集昆蟲標本的內容,將一組詞語組成韻語放在一起讓學生認讀。文中精美的插圖,形象地描繪兒童在田野、樹林、花叢采集昆蟲標本的情景,并與韻文中的詞語一一對應。韻文中第三、四組排列整齊的詞語都是昆蟲的名稱,連起來讀,押韻上口,以訓練預感,產生審美體驗。
【學生分析】雖然是剛入學不久的一年級新生,但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借助漢語拼音獨立認讀生字的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能正確、連貫、有感情地模仿、朗讀。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1、2年級能使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因此我確定《識字4》(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知識思想方面:(1)學會本課“蟲”、“田”兩個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準確、規范書寫。(2)認識兩條綠線內的9個字,能利用圖畫和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3)正確有節奏地誦讀韻文,了解一些昆蟲的名稱。2.情感方面:引領學生在讀中在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能力方面:提高學生識字能力,培養學生大膽發言積極思考的能力。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情況,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認讀12個詞語,能按筆順正確地書寫“蟲”“田”兩個生字。教學難點是會寫“蟲”“田”兩個生字。難點是讀準 “察、采、牛、蟲、蟀”等字的音。按字的結構把字寫得勻稱端正。
【教學設想】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課堂應該更加開放、靈活,充滿活力。這節課,我將改變以往一味地領讀,學生跟讀,教法單一的現象,借助文中現有的插圖假想與同學們到野外采集標本的有趣情境景,為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中,親歷學習、獲取知識,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產生探索自然的愿望。
1.落實詞串的認知功能。
與以往教材單純,枯燥的識字課文不同,蘇教版教材獨具匠心,以“詞串”的形式,圍繞一個中心內容,將一組詞語組成韻語,內容簡約但不簡單。同時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教學也應該一改以往一味地領讀,學生跟讀的單一教法,讓課堂變更加開放、靈活,充滿活力。因而在教學的一開始,我從圖入手,借助文中現有的插圖資源,為學生創設出虛擬的探究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縮短學生和即將要學習的內容之間的距離。在教學 “詞串”時,注意詞語與圖的聯系,不孤立地學習生字,指導學生通過對圖的觀察,再結合生活經驗的累積,了解什么是“田野”“樹林”“花叢”,認識什么是 “蟋蟀”“螳螂”“天牛”;注意詞語與圖的聯系的同時更要注意詞與詞的聯系,教學“昆蟲”這個詞語時,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過的昆蟲,學生對于什么是“昆蟲”有了初步的印象,認讀第三、四行詞串時,老師反復引導學生了解這兩行詞語所指的都是昆蟲,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昆蟲”這個詞語的認知度。詞串教學中還穿插了游戲“為昆蟲朋友找家”,老師創設昆蟲朋友迷路的情境,請小朋友為他們找到自己的家,通過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游戲,學生對韻文中所提到的六種昆蟲的生活習性有了更深的了解,自然而然地將第二行詞串與第三、四行詞串聯系在了一起。注意詞語之間的聯系,盡量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培養學生的整合能力,并引導學生結合生活掌握事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