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詹天佑》教學實錄
(哈哈,看云老師忙中出錯,65年成了61年)
沒有激情的宣講,沒有生動的描述,但卻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學生大腦中思維的潮水在激情的涌動著。而這種涌動其實就是生命的涌動,不是么,學生們由課文走向了生活,走向了歷史,由生活的體驗和對歷史的回顧感悟到“信心”對于詹天佑、對于當時的中國多么重要。不知不覺的在課堂和生活中走了一個來回,又悄無聲息的在歷史與歷史中穿梭了一遭,真真“勝似閑庭信步”!的確,沒有了那道籬笆墻才能建構出開放的課堂。
竊以為,看云對南京大屠殺講解太多,再精煉一點不會影響對“信心”的理解。如果有學生主動談到會更好。
我不是說,沒有激情的課堂就一定是好課堂,也不是說激情澎湃的教學就一定為學生設定了阻礙思維的圍場。判斷課堂價值的標準不應該是課堂的學習氣氛,而應該是學生在寧靜和沉默、喧鬧和激情中是否有時間在思考,是否在學習中生成了預料之外的非常有價值的東西。當然,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既激情四射、又大腦澎湃應該是我及所有語文老師共同追求的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三、沒有圍場的課堂應該是不可預料的課堂
記得金庸的小說中,對于練武之人的描述有三個等級:一是兩腳貓的功夫,色厲內荏;一是內外功修行到了相當高的境界,太陽穴鼓鼓的;三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瀟灑從容得與常人無二。對第三種高手而言,已經沒有了什么武功招式,有的只是運籌帷幄。不論交戰中發生何種突變,他們都能針對突變,信手拈來,隨處生發。
沒有圍場的課堂必須達到上述的第三個境界。只有具備了廣博的知識、獨到的思想和快速的應變能力的老師才能夠為學生撐起一片自由的學習天空。看云的學生了就有了這樣一個自由學習的機會。看看她的實錄就會發現,開始的時候她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導,先學習了修筑鐵路一部分,然后抓住"回擊"一詞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了第三段的學習,了解外國報紙的輕蔑,并在學習中通過朗讀讓學生抓住自己"耳熟"的"高山深澗"、"懸崖峭壁"等詞語深刻的體會開鑿隧道及修建“人字形線路”的不易,然后又回歸到對本段中外國報紙輕蔑語言的理解。欣賞至此,感覺老師和學生哪里是在學習語文,整個如魚兒在水中嬉戲。
再看玫瑰的教學設計——與前兩課不同,她畢竟沒有真正地走入自己設計的課堂。但我又不能不承認玫瑰的《如果我上詹天佑》給我們構建出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作者擬從主人公修建鐵路時給老師發出的三封信為線索讓學生從閱讀信件入手,展開對相應部分的課文的學習,在心中建構起詹天佑血肉豐滿的形象。
實事求是地說,很多老師初見這篇設計,都頗不以為然,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總以為,設計雖別出心裁,但可操作性又實在太小。為了驗證這篇設計的價值,我親自走上講臺,在玫瑰老師的設計中融進了自己的設想,實驗了這節課。結果很是出乎我的預料,四年級的學生學六年級的課文,兩年的年齡和知識的差距并沒有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他們學的是那樣積極快樂、得心應手,我不能不驚呼學生的潛力,不能不驚呼自己差點沒有放走了玫瑰老師奉獻給我們的這塊寶貝。執教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在這樣的課堂上,因為沒有了老師提出的學習步驟,沒有了老師規定的學習范圍,所以學習過程就沒有了圍場,學生們在廣闊的天地里讀自己所愛,說自己說想,真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真正感受了一個不可預料的課堂的創造性魅力所在。心中著實為自己的嘗試感動了一把。
操作中,感到以下方面需要進一步研究思考:
1、 如何找準信與文的銜接點。
2、 三封信本身該如何處理。
3、 玫瑰在一、二兩封信的結尾都給出了一個共同的問題,“結合課文相關段落及這封信的內容談談詹天佑是個怎么樣的人”。感覺第一封信中詹天佑的人格的特點不怎么明顯,且與第二封相交叉。教學中如何操作。
4、 第三封信只是起到一個對詹天佑“關心朋友”品格的認識,有沒有進入課堂的必要。
以上所談,只不過為個人的一點粗淺認識,請大家商榷。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原文地址
只抽三四鞭——也談小學課文《詹天佑》
帖子來源:人教網
作者:貝殼的淚
一、關于詹天佑——請允許我慢慢靠近你!
有位我比較敬重的老師說,執教小學課文《詹天佑》的教師需要好好讀讀《留美幼童》。很慚愧,也很遺憾,前些日子才斷斷續續讀了點《留美幼童》(錢剛、吳勁草先生著)。好像是幾年前,不知是否緣由紀念“中國120名幼童,留美返華120周年”,那段時間,曾在《讀書》上陸續看到過幾篇“留學之父”容閎的故事,可當時除了有一些感慨世事的滄桑莫測,并未留有多少堅固得無法抹去的印痕,足可證明像我這樣在“和平鴿禮贊”中長大的人,要去觸摸歷史前塵中的人事紛雜,世事風云,實在還需要太多的人生積累和深博底蘊的。
即使現在,在剛讀了《留美幼童》的今天,除了憤憤悱悱、感感慨慨、嘆嘆息息,我真的能憑借著文字,完全走進那段陰暗沉重的歷史,去承受百年前遺留的無奈與辛酸?我還是不敢確定。我唯一能確信的是,人生的苦丁茶,泡得越久,醇味愈濃,每一段年齡,都只能品味出他這個年齡段所能品味的東西,讀出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東西。隨著閱歷的增加,他可以更多限度地了解事實真相,但永遠也達不成茶禪所言的周通世事的極致境界。就比如說小學課文《詹天佑》,你能說你讀了這篇課文就能真正了解他?你讀了《留美幼童》就能完全了解他?你讀了他的三四五篇書信就一定能走近他的心靈了?即使讀完了小學課文《詹天佑傳》,或許對他,也只能是冰山一角地感知吧?我們成人我們教師尚且如此,況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