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詹天佑》教學實錄
據此,我提出兩點:
1、我們不要妄想通過一節課一篇課文就想讓孩子通曉詹天佑,也不試圖讓孩子透徹地感受復雜紛繁的社會。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按孩子們所處的年齡階段,結合他們的人生閱歷,心理特點,讓他們試著對詹天佑和當時的環境有一些了解,有一些感受,并能保持著一種探究的動力和濃厚的興趣,或許這就足夠了。交給他一張入場券,指給他通向音樂會天籟之音的那條路,剩下的,便是讓他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不斷地閱讀,去構建和完善他心中的詹天佑!
2、如果脫離學生實際認知能力,在孩子們還沒有自主地進行充分感悟充分思考,在孩子們沒有具有一定儲備積累的情形下,教師就試圖把自己幾十年積蓄的思考和情感強加于學生,形容得過份一點那簡直就是“精神侵略”。 我不喜歡在我看影片看書之前別人對我透露太多的內容,更不喜歡在我還沒有自己的思考與感受之前,有人把他的思考和情感填塞給我。我想我的學生們也不喜歡。
一直以來,我非常欣賞并敬重看云老師(雖然從未跟過帖),但對她執教時那段長長的導語,我還是保持自己看法:這么多錯綜復雜交錯在一起欲說無語的感觸,游離中心主題的長篇大論,枯澀深奧的詞匯堆積,我不禁想:首先,孩子們能聽懂嗎?孩子們能充分感受能從內心接受嗎?其次,這種沒有篩選全盤統塞的思想啟示,對孩子學習小學課文《詹天佑》這篇文章有無干擾?對孩子閱讀和思考有無反作用力?
張祖慶老師:(不要怪我鍵下“無情”,雖然朋友對你的人品和教學藝術贊不絕口,也無法讓我嘴軟,呵呵)最大的感受就是“情感的獨權主義”,如果說以前是裝好一個知識的模圈讓孩子鉆,現在則是制造情感上的糖衣炮彈,很多情感感受是教師外加的,很多情感的表達是外顯模仿的,不是孩子通過閱讀中自發而生的,其實學生通過自己讀悟,結合自己的生活,給合當時背景,可以將心目中的詹天佑一點一點豐滿起來的。孩子們心中的詹天佑可能不一定都是激情奮亢,但一定是有血有肉,真實可親的,因為那是孩子們心中自己構筑起來的詹天佑。
二、關于小學閱讀教學—做一條在文字深海里游泳的魚
所幸的是,小學課文《詹天佑》的影片還真看過,并且曾被著著實實感動了一把。影片以史詩風格展現了4個樂章,可惜很多故事情節有些模糊了,印象最深的大約就是結尾處--詹天佑在生命最盡頭,抱病登上長城仰天浩嘆:\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浮沉,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也稱我坎坷命運中的一大幸事了!\
我不知道當時其他人的感受,反正,我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憾。有沒有落淚不記得了,好像這也并不重要,當時我只是很清楚:自己不可能成為詹天佑那么偉大的人,也知道自己根本就無法做到像他這樣堅韌如此不屈,但這不影響我留下一份敬仰,受到一份感染。有聲影像就是能讓人活在一種氛圍和情境中,讓人不由自主地被其捕獲。因此,如果僅僅是讓孩子們感受到詹天佑的精神與品質,那么,一堂課什么也不需要做,放幾個電影精彩片段也就足夠了。很顯然,這不是我們語文課所需要的,也不是我們學習《詹在佑》這篇課文所要達成的全部目標。
我們的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交給學生和文字親密接觸,親密感知,親密游玩的空間和時間,讓其在和文字一起呼吸成長中,去認識一個個他所陌生的世界,去感觸一個個陌生的人物,去收獲他所陌生抑或熟悉的感受,去表達他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甚至可以運用文字留下自己的成長印痕。因此,從某種意義而言,“在文字觸摸中獲得!”是我們閱讀課的本質所在。
不過,落實到具體地教學,我們不得不注意兩點:
1、孩子們年齡不同,他對文字的感受力就不同,和文字的接觸方式也有所不同,他對文字的喜好情感也不同,他所處的世界和文字的世界距離也不同,因此,小學課文《詹天佑》這篇文章,放在四年級、六年級、初中都能學習,但我們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2、余先生說: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怎么著也堆成了一座山。的確,與其每天一至兩節語文課帶孩子去啃山,不如教給他們挖山的方法。因此,我們現在的閱讀課,一般而言都指“精讀課”,重在培養其閱讀的興趣,教給閱讀的方法,通過我們的閱讀課,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一棵天藍色的種子,讓他自覺地抵制粗俗文化,讓閱讀和游戲、看電視一般在孩子心里占下一席之地,這就是現今我們閱讀課的主要任務吧!
因此,小學課文《詹天佑》不能等同于思品課,學習詹天佑不是最終目的,不學詹天佑,我們可以學蔣筑英,可以學李四光,但無論學習哪篇課文,都得進行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我們的語文教學應是架建于文字感悟、積累、表達、運用上的。我指的“文字品讀中感悟”倒不是指像看云老師這般緊扣文本非得第幾段,第幾段進行教學,也不是指由“信心”這個字眼外引大談特談空泛的思想,而是抓住文中特別能感受到詹天佑品質的詞句,或者令人讀了以后特別有想法的詞句,或者難讀難懂的詞句,然后由此點點蕩漾慢慢滲透進去感受到詹天佑的很多東西,所有的情感與思考都是架建在文本字句的感悟之上,并由此促進孩子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提高,而最重要的也就是積蓄并開發學生今后閱讀的原生產力,孩子有了喜愛和文字交往的欲望和本領。關于這一點,張老師的設計中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只是很可惜,實錄中有一些我很想看到的“師生走進文本品”的環節都都給簡略了,只剩下一張臉的朗讀指導總覺得有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