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詹天佑》教學實錄
這是一種唯書唯上的價值觀念——授課僅僅是對教材的狹隘的解析。難怪有那么多人瞧不起小學老師——有的是招術,缺的是思想。偏偏大家僅僅樂道的也是這“招”那“招”。同樣形成強烈對比的還有關于外國人嘲笑中國人的一部分——
[看云的課堂](草根注:指薛老師的課堂)
教師:談一談,你們認為外國人的嘲笑有理由嗎?
學生1:有理由,因為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
學生2:沒有理由。因為帝國主義者對中國情況還不了解,我們已經有自己的鐵路工程師了。
學生3:有理由,因為中國當時太落后。
學生4:沒有理由,我們已經有詹天佑了。
學生5:有理由,雖然有一個詹天佑,但那么多困難不是他一個人能克服的。
學生6:沒有理由,中國人是有志氣的!詹天佑是有志氣的。
教師:這么多的人想發言,可惜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只能請兩位同學說了。
學生7:有理由,中國落后的不僅僅是科技,主要是政府腐敗。如果政府是腐敗的,光有幾個科學家有什么用呢?
學生8:有理由.因為這是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己修筑的鐵路。在這之前,中國的鐵路都是外國人設計修筑的.。這是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己修筑的鐵路,而且還那么難,外國人認為很多困難他們都不能克服,中國人當然更不行了。
教師:是啊,如果政府是腐敗的,光有幾個科學家有什么用呢?正如留學對于11歲太早了一樣,58歲去世對于科學家也太早了呀。由于社會的黑暗政府的腐敗等等原因,詹天佑積勞成疾,58歲就離開了人世。在修筑京張鐵路的過程中,他遇到的很多困難其實都是工程技術以外的。比方說,鐵路要經過一個有權有勢人家的墳地,如果從那里經過,一下子就過去了,可是人家不許,不許鐵路就要繞彎子,費時,費工,他就得和人家進行艱苦交涉。類似的事情,他經歷了太多。所以我同意剛才那位同學的話,在一個黑暗腐敗的國家里,科學家要做成一些事情,是很難的。國家要發展,光靠科學家的愛國熱情是不夠的。好,我們看帝國主義嘲笑之前的文字。誰來讀?
[“西湖之春”的課堂]
生:當我讀到“當時清政府剛提出修筑的計劃……爭持了好久得不到解決”時,我非常憤怒,因為修鐵路本來是我們中國自己的事情,帝國主義者有什么資格出來指手畫腳?而且一再的阻撓,他們的野心就是想控制我國的北方!真是欺人太甚!
師:是啊,帝國主義者的嘴臉多么丑惡!你能把這份憤怒的感情讀出來嗎?
生:“當時……解決。”
生:當我讀到“帝國主義者認為這是個笑話……還沒有出世呢!”時,我感到非常屈辱!因為他們分明是說中國人沒有能力修筑鐵路!真是狗眼看人低!
師:說得好!請你把課文的原話改成你剛才說的: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目前還沒有!那一種說法更讓你憤怒與屈辱?
生:課文里的這句話更讓我憤怒和屈辱,那些帝國主義者分明在說不只現在,就是再過幾十年中國也沒有能力修筑這條鐵路。真是太瞧不起人了!
師:這叫“門縫里瞧人——把人看扁了”,他們看不起的僅僅是中國工程師嗎?
生;他們看不起所有中國人,看不起整個中國!
師:是啊,這是對中國國格的侮辱!讓我們無比憤怒地來讀讀這句話
這是截然不同的課堂。看云的課堂上,我們聽到了孩子們不同的聲音——用看云“道在立人”的觀點,這是最重要的,這是在課堂的現場化當中形成的非常有價值的東西。雖然看云說她只是一個“摘果子”的人——孩子們良好的思辯能力來自于他們自己老師的培養。但我們都能看到,如果沒有看云不著痕跡的引導,這種課堂主體氛圍不可能形成,孩子們的爭辯也就不可能出現。而看云最后的議論,也沒有給這個話題一個確定的“應該”或者“不應該”的答案。她只是說她贊同某個同學的觀點而已。更重要的是,她的議論,把孩子們的思維引入到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中——詹天佑所承載的不僅是外國人的嘲笑,還有國人的愚昧。中國,缺少誕生科學家的土壤。這是看云的智慧和學養。“西湖之春”的課堂上,我們卻看到了孩子們對那個時代的誤讀,加上老師的“煽風點火”,可憐的孩子們并不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是多么的不合邏輯。老師沒有給他們任何一點文本以外的信息。因為信息的匱乏,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已經注定了不能展開。所以,我們看到,老師在課堂上只能窮其招術,變著花樣地讓孩子讀來讀去。我只能說,孩子很可憐。可在很多人看來,這是“緊貼文本的大地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呢。就算我愚笨吧,我實在不明白。我只知道,這樣的訓練會把孩子練的越來越傻。
“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我們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內才必須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的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思想是道德的原則。這是西方的先哲告訴他后人的話。看云告訴我,中國恰恰相反。
從看云和“西湖之春”兩堂課的比較中,我承認,也比何時候都更明白這句話。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原文地址
小學課文《詹天佑》是如何誕生的?
——我也來說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