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反思(二)——《文件管理》
(一)小組合作
實際教學中學生使用計算機的水平差異很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時,可采用合作學習策略,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習者通過討論、互助等方式來互促學習,提高學習成效。學習過程中必要的交流互動,協商合作,可讓學生有機會對某一個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
例如在講授“文件的特性”時,讓學生小組討論,并上機操作驗證。
文件的特性
1、唯一性(上機試一試) [教師演示建立2個同名的文件是否成功?]
2、可攜帶性(學生舉例)
3、可修改性(上機試一試) [修改一個文件,看大小等有沒改變?]
4、可容性(具體文件類型舉例)
5、確定性
我的教學設計意圖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總體來說,完成情況還是理想的。但有些學生濫竽充數,坐在電腦前不知干什么好,沒有全部完成上機要求;有的又不敢大膽討論。這種現象也是我們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
(二)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分層教學問題:
在信息技術課的實際教學當中,我覺得分層教學實施起來差強人意。一節信息技術課的流程包括很多方面:換鞋要幾分鐘,開關機又要幾分鐘,剩下的時間除了授課,還要留意設備和學生的情況,40分鐘很快就過去。往往只能顧及整個班的教學,很難分身顧及個別好的學生或者差的學生。部分已經接觸過Windows XP的學生,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太重視有關基礎知識的學習,甚至對老師的示范操作不屑一顧。同時,還有部分同學在小學沒有接觸過Windows XP操作系統,對文件和文件夾的管理不太理解。盡管我也知道可充分發揮前者的積極性,讓他們充當“小老師”,適當輔導后者。但實際上操作起來,沒有想象的那么如意。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分析學生特點和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任務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難度適中,分出層次,哪些是必須要做的,哪些是選做的,避免有的學生吃不飽,而有的學生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