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的剪貼》一課的教學反思
使用教材應有創造性在教授本課時,我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靈活處理。除教材上有的“小風車”和“波浪半圓”圖形外,創造性地增加了學生喜愛的“美猴王”圖形,放手讓學生探究和創造,盡情地變換自己喜歡的“美猴王”形象。課堂上,學生唱主角,我則“沉”入學生中間,互相討論,平等對話,一起探究。我一方面勉勵學生面對失敗不氣餒,冷靜地理清思路后再嘗試,培養、優化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思維品質,另一方面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必要時給予幫助,針對性地請“成功”的學生上來演示,鼓勵“能者為師”,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不服輸的精神。學生學習興致盎然,涌現出不少很有創意的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因為有的素材未著色,少數學生精心于著色,花費了過多時間,導致無法按時完成作品。我未著色的初衷是擔心影響學生創造性的發揮,但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自己想當然,結果留下遺憾。這也從反面說明“眼中有學生”在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上是多么重要。
我認為,現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學生變被動型學習為主動型學習,讓他們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和接受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教師的角色逐漸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設計者、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學習資源管理者及研究者”。這在給教師提出全新的挑戰的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課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以下幾點:
1.全面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緊緊抓住教學重點,明確教學目的,不應為創造而創造、刻意更改教材內容,要做到教學手段與教學目的和諧一致。根據信息技術課的特點,遵循“從知識到技能、從技能到知識”的認知規律:自學→掌握知識;動手→培養技能;應用→將知識與技能緊密結合并互相轉化。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悟知識,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2.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選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學習任務,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發現”需要和創造的“成就感”,尊重學生學習的獨特體驗,放手讓學生學,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3.教學不能局限于一節課,局限于一時,必須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以更高、更長遠的眼光來處理教材,實現課程的拓展延伸。
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富有創新性,才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