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讓珠珠回家
早上運動前準備工作的時候,豆豆正在脫外套,突然,一陣“嘩啦啦”的聲音打破了原本有序的準備工作,頓時,一片喧嘩,小朋友們都被豆豆口袋中掉出來的小彩珠給吸引了,“萬老師,豆豆的珠珠掉出來了!”、“好漂亮的珠珠啊!”…… 當時,我一見到地上跳躍著地彩珠,就認出了這些是生活區中用來串珠用的材料,再看看豆豆的表情,很是尷尬,剎那間,豆豆托著脫了一半的衣服定在了原地,有種要哭出來的傾向,那一刻,我什么都沒有說有關珠珠的話,只是讓所有小朋友趕緊繼續之前的準備工作,并讓豆豆把珠珠趕緊撿起來……一個上午,緊湊的各環節有序的進行著,我并未找豆豆談及早上的事情。 中午吃飯時,豆豆很早吃飯,可能她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所以在吃飯時表現得格外好,早早就吃完了飯,搬著小椅子準備坐下,“阿貓!到萬老師這里來一下”,我邊說邊坐下,豆豆慢騰騰地走到我跟前,小手不停的扭著衣角,低著頭來到我面前。我雙手抱著豆豆,讓她坐在了我的腿上說:“阿貓是不是很喜歡那些漂亮的小珠珠啊?”豆豆低著頭,點點頭。我便說:“這些漂亮的小珠珠也很喜歡和阿貓做朋友,和阿貓做游戲,但是呀,到了晚上,珠珠要回家,找不到自己的家,珠珠寶寶會害怕地哭的,阿貓如果不能回到自己的家里,見不到自己的爸爸媽媽,是不是也會哭呀?”豆豆點點頭,始終沒有看著我,只是看著手中的衣角。“阿貓,看著萬老師!”,豆豆慢慢抬起頭看著我,“阿貓,我們把珠珠送回家好嗎?讓它們和所有的寶寶做朋友,和他們做游戲吧!”說完,豆豆點點頭,從我的腿上跳下來到生活區中把口袋中的珠珠放回去了。 從始至終,我都不認為豆豆的行為屬于“偷竊”,但是如果不及時的糾正學前兒童隨便“拿”的行為,那就將會演變成偷竊并成為兒童的頑習,就可構成其品行上的問題和障礙。年幼的兒童以自我為中心,往往會把其想要的東西或者已經得到的東西視作為自己的東西。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才能分辨什么東西是自己的,什么是別人的。學前兒童中發生的“拿”的行為,開始往往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如果發現該現象而不及時阻止,那就可能成為習慣,即使沒有明確的動機,也會發生偷竊行為。 當珠珠掉出來那刻,我之所以當沒事發生,是為了避免影響豆豆一個上午各活動的情緒,另外,為了避免在其他幼兒心中烙下“豆豆偷東西”的印象,我讓“掉珠珠”的小插曲很自然的過去,將該事在不經意間化了,并單獨找豆豆談話,談話的過程中,避免傷及幼兒的自尊,采用了“換位法”(豆豆要回家,珠珠也要回家)加強幼兒不能隨便改變任何東西原本的位置,更不可以隨便拿走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