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紙巾要回“家”
小班新生入園差不多有一星期了,每次來園活動后整理教室,總發現地上有孩子擦眼淚用過的紙巾或者雪花片和其它積木混在了一個籃子里,為他們辛苦收拾不說,這樣下去也不利于孩子文明習慣的養成,因此,腦海里總在思考著一個問題:針對現階段連集體生活都不太適應的孩子,以何種方式引導他們將用后的物品放到該放的地方呢? 看,剛來園十分鐘,地面上就靜靜地“躺”了兩張揉皺了的紙巾。但是今天,我沒有把它撿起來,也沒有問孩子“是誰扔的?”而是……。轉身掩面,裝作“嗚——嗚——”地哭了起來,聽到哭聲,孩子們都露出了驚訝的臉色,我再轉身,問孩子們“誰在哭呀?”孩子們都搖搖頭說不知道。“看,是紙巾在哭呀!”我指著一張紙巾說道。“知道紙巾為什么哭嗎?”環顧了一下孩子們,只見他們的神色嚴肅得很。“紙巾說,它的家找不到了,所以傷心地哭了。”“那么紙巾的家在哪里呢?”“在那里。”“是垃圾桶。”好幾個孩子都指向了垃圾桶,“那誰來把它送回家呢?”“我來。”“我來。”孩子們都踴躍地站了起來。我請離紙巾最近的一個孩子把紙巾扔到了垃圾桶里。另一張紙巾則也有孩子自覺地把它扔進了垃圾桶。 我再出示一籃混了其它積木的雪花片,問孩子們:“這些積木寶寶是不是和雪花片住一個家?”“不是。”有的孩子回應我,“那它們的家在哪里呢?”“在這里。”孩子們指向積木筐。“好,那我們也來把它們送回家。”能干的幾個孩子走上來將積木送回了筐里。我再告訴孩子們:以后要把這些東西送到它們自己的家里,它們才會高興。孩子們點點頭。 這以后的幾天中,教室里沒有扔在地上的紙巾,積木也能各回原處了。 都說,教育蘊含于生活之中。在幼兒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會有許多偶發事件,并非教育者的有意設計,卻提供給我們教師一種真實的行為情景,引發許多適應性行為,構成具有教育意義的事件。就像剛開學的東西亂丟現象。其實,小班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的重要教育內容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陳鶴琴先生曾說過:“習慣養的好,終身受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那么,針對小班幼兒運用何種方法和形式對他們進行引導和培養更為合適,更受幼兒的喜愛呢?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規律:年齡小,對于事物的分辨能力比較差,在感知、認識的過程中特別喜歡直觀的感受,我力戒抽象地講授、說理的方式,依托生動形象的故事情景,從激發情感入手,讓孩子們身臨其境,通過觀察、傾聽、參與去充分感受,從而打動幼兒,教育幼兒,使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得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