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5篇
1 家長,你不能這樣教育孩子
今天,我剛出幼兒園的大門,就隱隱聽到“快藏起來”的說話聲,再一瞧,是一位幼兒家長,看見我,她紅著臉用開玩笑的口氣強笑著對我說:“這孩子拿了幼兒園的玩具,我說叫老師看見會批評你的。”這位家長那樣尷尬,她笑的又那樣不自然,馬上明白了“快藏起來”的含義。
后來,孩子來園時把玩具又交給了我,我也夸獎了他,對僅三歲的孩子,我沒有半點責怪的意思,可我怎么也擺脫不了對他的家長極不稱職行為的責怪,家長這樣做,是在縱容孩子私拿幼兒園的東西,占小便宜,也有意無意的把老師擺在了孩子的對立面上,對孩子的影響太不好了,孩子私拿幼兒園的玩具,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錯,家長完全沒有必要替孩子藏著、掖著,應該教育孩子不亂拿公家的東西,,教孩子把玩具送回來,見了老師,有什么說什么,把孩子的真實情況告訴老師,使雙方都心中有底,共同教育好孩子,老師和家長一樣愛孩子,“快藏起來”說這話的家長是否太拿老師當外人了?
2 無聲教學法
教學方法很多,效果卻不同。在實踐中我嘗試運用“無聲教學法”,效果不錯。
每學一首兒歌,當教過兩遍后,幼兒大致了解兒歌的內容,興趣就有些減退,注意力也不再那么集中,這時,我就對幼兒說“小朋友,現在看誰耳朵靈,眼睛亮,知道老師再教哪句兒歌,看誰學的快。”孩子們突然看見我只動嘴卻不出聲,注意力馬上集中到老師的嘴上,開始興致勃勃地根據口型去分辨判斷老師說的是兒歌的哪一句。判斷出來后,我再逐一講解,幼兒既記得牢,又理解的快。
當我用“無聲教學法”教過幾遍后,孩子們很快記住了,并牢固掌握了兒歌生動的情節,有趣的內容。
“無聲教學”使我認識到:只要老師在活動中能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注意用新穎多變的方法,調動起幼兒的興趣,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并非難事。
3 家長請教孩子學會禮讓
今天,入園時,一位家長邊扯著孩子往活動室走,邊說:“別怕他,打架不要吃虧,別人打你,咱不饒他,你也打他,要不然,別人會老欺負你。”聽到這樣的話,讓人感到很不舒服,對孩子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孩子之間的爭吵打鬧通常發生在一起玩耍、游戲過程中,一般來說,孩子爭吵打鬧的原因有:因游戲中規則不合理或玩具分配不均;由于對方妨礙自己游戲,或對方行為造成自己的不快和痛苦,自己的所有權被侵害,自己的東西被別人占用或破壞等而導致爭吵打斗。
孩子爭吵的特點是:吵完打完,即刻了事,很快又興高采烈的一起玩,根本不像我們大人想象的那么復雜。那么不可理喻。
所以,家長如果一味的偏袒孩子,使孩子喪失獲得交往經驗,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而且家長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給孩子留下不良印象,家長這樣做是害了孩子。也有少數家長代子道歉,但這樣也有一定的弊端。會使孩子養成嚴重的依賴性,有時,還會大大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教師和家長應從正面引導教育,使孩子發現:不用爭吵打斗也能解決許多問題,家長也要切忌用不恰當的語言來誤導孩子,使孩子的身心能夠健康的成長。
4 他是故意尿褲子的
峰峰雖然是個比較內向的孩子,但生活自理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大小便都能自理,可有段時間,他卻經常尿褲子,我提醒他下課的時候去小便,但每次叫他去他總是搖頭,過不了一會卻又尿褲子了,為此我去他家進行了家訪,說明了情況,可奶奶說他在家從不尿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