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3篇
1 長處
今天語言課上我講了一個故事:講的是好朋友之間,只看到別人的短處,別人都不愿意和他玩,后來媽媽告訴他要看到別人的長處,比如:青蛙可以捉害蟲。講到這兒,我讓小朋友討論一下什么叫長處。
邵凱迫不及待地說:我知道,我也能看到好朋友的長處!我說:“那你說一下你的好朋友是誰啊?”他說:我的好朋友是欣慧。我說:那她有什么長處嗎?邵凱說:她的頭發很長,還有她的腿也很長。我一聽不對,可是又一想,頭發長也是優點吧,于是我又問:“還有嗎?”邵凱看著我,認真的說:別的好像沒有了。
2老師,我來幫忙
一天,戶外活動回到教室后,洗手喝水后,我看到慧慧臉色不好,問她怎么了,她說沒事。喝完水的時候,慧慧就吐了,正在這時,有的小朋友就驚了,喊起來:“老師,慧慧吐了……”可是在一旁的丫丫說:“老師,等一等,我來幫忙。”說著,丫丫走到洗手間拿了一塊紙遞給了慧慧:“趕緊擦擦嘴巴!比缓,又到盥洗間用慧慧的杯子接了一杯水放在了桌子上,讓她趕緊漱漱口,喝點水。我不失時機地說:“丫丫小朋友助人為樂,幫助小朋友,值得表揚,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說完后看到丫丫拿來了笤帚和老師一起打掃,突然感覺丫丫特別懂事,長大了。
丫丫的表現為小朋友們樹立了榜樣。其實,我覺得在心理上,為幼兒樹立榜樣,需要成人協助他們走入社會,一起成長和學習。我們是一個小小的社會,每個幼兒的個性不一樣、知識水平不一樣、行為能力也不一樣,通過孩子之間的差異互補互動,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自主學習,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良好的學習環境。
3《滲入教育的是興趣還是興奮》
“開放式教育的老師給我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們能了解及捕捉幼兒短暫的興趣,而在于他們能從幼兒身上引發出讓幼兒持續學習的興趣。在他們的教室中,可以看到短暫的和持續兩種興趣的展現,但是,后者才是重點”。-------(bussis&chittenden,1970),這是布賽斯和契特丹在分析開放式教育時曾指出的。
在老師選擇組織的活動時,我們應該更多考慮的是這樣一個活動能給我們帶來、引發、刺激幼兒什么樣的興趣點,而不是考慮這樣一個活動能夠帶給我們的幼兒怎樣一個興奮度;既然我們提到了“興趣”和“興奮”這個詞組,那“興趣”和“興奮”的不同之處到底在那里呢?我們根據葛契爾(getzels)的定義:興趣是個人自由生活經驗中組織的、累積、培養成的特殊氣質,會促使個人尋找自己喜歡做的東西,從事喜歡做的活動,尋求特別的技能、知識與目標,以獲得注意和學習。凡是能培養或增強此特質的活動,便是具有教育性的活動;而凡是會增強幼兒依賴老師的興奮式活動,都有阻礙該特質發展的可能性,而且這類活動只能鼓勵幼兒成為興奮的“消費者”、“旁觀者”或刺激的“尋求者”,而不可能引發幼兒主動地探索、延伸自己的經驗。
縱觀在我們大致了解這兩個詞組的定義后,我們的老師是否在重新審視、整理自己的教育活動呢?是否會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的活動是否給幼兒帶來了負面的興奮?”“我們的活動中是不是將“興奮”與“興趣”混淆了”等問題,其實,在閱讀完lilian g .katz博士這篇《是教育,還是讓孩子興奮》的文章后,我也在回想自己以往的教育活動,也在重新整理自己的活動中是否存在了興奮式活動,不然之在以往的教育活動中,也遇到了類似將興奮與興趣混淆的個案,例如:美術區域是孩子們不是特別關注的區域,當然孩子們也很少愿意主動選擇這個區域進行活動,老師為了使幼兒能夠選擇美術區域,便提供了很多顏料和筆刷在區域中,并提醒幼兒美術區域里面新增加了很多好玩兒顏料和筆刷,孩子們聽到老師的介紹后也興趣頗濃的進入了該區域并開始游戲,幾天后孩子們對這個區域里的材料失去了新鮮感,也就不再進入這個區域玩耍,老師為了讓孩子們再次選擇這個區域,便又投放了一些紙杯、蛋巢的操作材料,結果當然是孩子們又選擇了這個區域,但是幾天后又失去新鮮感,而不再選擇該區域活動;這個案例其實反應了老師將“興奮”與“興趣”這個定義進行了混淆,我們為了使幼兒對某個區域產生興趣,而使用一些膚淺、短暫趣味、價值低的花招,而模糊了“持續性興趣與投入的特質”,有時我們的教育活動中,不是需要讓幼兒過度的興奮,而是需要將幼兒的興趣投入到活動中,并將自己生活經驗中的點點滴滴重新建構在幼兒的活動中,使幼兒產生的不是興奮而是深度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