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3篇
其實,不僅僅是我們的老師在教育活動中對“興趣”和“興奮”的混淆,在我們的家長與老師的溝通交流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家長在了解教育、發現教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類似混淆的一些個案,例如“家長在參加開放日的廚房活動時,看見自己的孩子對老師活動中出示的材料、演示的操作方法時,與其他幼兒表現的肢體語言對比時,就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否是不聰明、不認真等,但是在幼兒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雖然沒有其它那些幼兒表現的開心、大聲討論、尖叫等表現,不過這位幼兒確實安靜、認真仔細地在進行活動,我們需要的不是幼兒短暫的興奮,而是幼兒在興奮下投入活動的興趣;相信如果我們的家長在看到lilian g .katz博士的這篇文章后,一定會在孩子的家庭教育過程中,給予幼兒的不再是“過度興奮”的游戲活動,也不再誤解幼兒真實表現的“興趣”。
在上述個案的剖析后,作為個人方面我也有一些對“興趣”與“興奮”的教育看法;在我們從小接受的傳統式教育中,早已將“興趣”這個詞組進行了省略,更多的是讓我們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高興、開心甚至是尖叫,這樣的表現對于當時的教育評價,就已經時屬于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動,因為這樣的一個教育活動使孩子們都“興奮”了,后來在教育體系不斷的改變中,我們發現慢慢在滲透“興趣”,當然“興趣”并沒有成為主導教育活動的主體,例如“在活動中老師會發現并鼓勵你的興趣點,但是并不會長效的去支持你的興趣點”,到了現在我們的教育在不斷地學習、觀摩、交流中,也在改革教育中的“興趣與興奮”,現在的教育更多的是希望我們的活動中滲透“興趣”而非“興奮”,并拒絕讓我們的幼兒成為興奮的“消費者”、“旁觀者”或刺激的“尋求者”,我們需要的是幼兒通過興趣點,而引發幼兒主動地探索、延伸自己的經驗,這才是我們現階段教育的需求及目標。
最后,在文章的結束處,我想要強調的是“我們需要在活動中滲入引發幼兒的興趣,而不是在活動中讓幼兒興奮”,如果教師在活動中一意孤行的讓孩子興奮式活動,那預示這個活動更多的是失敗,因為興奮式的活動會使幼兒形成“毒癮反應模式”(addiction pattern),當藥效消失時,要再打一針更強的藥。這種毒癮模式會把師生之間的關系局面限于永無止盡的提供與接受上。因此,作為幼兒教育的工作者,我們需要堅持的是為幼兒設計能培養幼兒興趣并能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動,使幼兒通過這個活動能夠發現、解決、克服、認真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