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失敗的集體備課
案例中,小王老師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別人身上,變成了被動接受者!按蠹议_始全心全意幫她逐個環節地設計課案,連過渡語,葛老師都沒忘幫她設計!本瓦@樣,集體備課中角色完全錯位了。作為主角的小王老師只是“在邊聽邊忙著記”,如此用他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可能就是小王老師“上課找不到感覺”的原因所在。
3、集體備課應該在什么背景下進行?
集體備課固然有增加交流機會、實現智慧共享等優點,但對參與者的準備程度、時間安排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較高。如果組織不當、操作過于機械,集體備課就會陷入重形式而輕實質、重統一而輕個性、重參與而輕效益的泥沼中不能自拔。筆者以為,集體備課應該在以下背景中進行:
(1)教師有需求。首先是一種解疑需求。當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出現困惑時,就會產生“集思廣益”以解答困惑的需求。其次是一種共享需求。在教學中,教師經常會對某些問題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認識,這時會產生共享需求。
教師有需求是集體備課的前提,但這些需求的產生不是預定的,這就要給教師提供自發組織集體備課的機會。教師可以向其他人發出“集體備課邀請函”,并明確備課內容、時間(保證有一定的寬裕度)以及自身急需解決或需討論的實質問題,以增強集體備課的針對性。
(2)參與者有“資本”積淀。集體備課追求的是信息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因此,要在參與者有“資本”積淀的背景下進行。這里的“資本”包括對教材的認識、對教法的思考等。有了這些“資本”,參與者在交流過程中才會互相啟發,才會及時捕捉他人信息彌補個人思維的局限,有了這些“資本”,參與者才能有針對性的暢所欲言,才不會變成完全被動的接受者。這些“資本”主要依*平時的積淀,但也要保證參與者在集體備課前有充裕的時間琢磨文本,千萬不能像案例中那樣:“各人匆匆讀完課文,略作思考后,交流就開始了”。
[作者:唐婉 轉貼自:中小學管理更新時間:200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