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鎖住了孩子的想象力
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會遭到成人的打擊——
“星星本來就有的,有什么好想的,快點背書吧!”
“你就會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老師講的卻什么也不知道。”
“你去看看書上怎么寫的!”
……
我們成人在不知不覺中將孩子引入一個不需要想象,只需要記憶的世界,最終,這些孩子也變得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只會重復前人的知識與技能,不會突破與創造。所以,如果你認為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就留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留意你對孩子“奇思妙想”的反應。早期教育
留給孩子想象的“空間”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周圍有太多相對孩子而“博學”的成人,很多時候,只要孩子問,成人就會趕快回答,生怕破壞了孩子的“求知欲”,生怕被孩子“看扁了”,結果孩子習慣于得到一個“標準答案”,而懶得去思考,更不要說去想象了。
有個幼兒園中班上一節關于“云”的課,老師有著明確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認識云、了解云的形成。上課了,老師向小朋友們展現畫著云的圖,然后問小朋友:“這是什么?”
小朋友說:“是波浪”;
老師說:“再看看。”
又有小朋友說,“是煙。”
老師繼續鼓勵:“再仔細看看,想想,這到底是什么?”
終于有小朋友說:“是云。”
老師欣喜地夸贊:“對了,是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云’。”
……
不去管老師最終是不是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單就這一段“啟發式”的問答,我們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對一個固定答案的追求。雖然老師在嘗試用“啟發”與“參與”的方式讓孩子來學習,但實際上,孩子仍然在老師的控制下,在一個答案的控制下。老師對前面兩個小朋友雖然沒有做出直接的否定,但“再看看”的啟發其實就是對孩子“波浪”或者“煙”回答的否定。年幼的孩子是很依賴別人對他的評價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只會說老師需要的答案了,或者如果不知道標準答案干脆就不說、不想了。
而實際上,“波浪”、“煙”的回答錯了嗎?難道“云”不可以像“波浪”、“煙”嗎?如果老師對前面兩個小朋友表示肯定:“很好!還有嗎?”可能會有更多的小朋友說出奇奇怪怪的“東西”來,而老師這個時候則可以得意地告訴大家:“你們說得都很棒,它好像是任何的東西
幼兒教育小編總結:留給孩子想象的空間,就是留給孩發展的空間,所以家長們若是想要養育一個聰明的寶寶,就要多從此方面著手,不要扼殺了寶寶在的想象,敬請關注更多此類的相關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