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溝通最有用呢?
父母這樣做,讓孩子感覺被理解:
讓他對各種情緒開始有些了解。在兩三歲孩子的眼里,所以事情只能被分成兩種:好的和壞的。盡管如此,你還是可以讓他開始慢慢了解一些更具體的、描述情緒的詞匯,比如傷心,失望。把感覺和學到的詞匯聯系在一起,可以讓孩子更好地描述自己的感覺,一旦他能把不良情緒說出來,那么他也就不那么容易大發脾氣或者攻擊別人了。
讓他自己慢慢來。這時的他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急切地希望找到獨立的感覺。當他發現自己能拉上拉鏈或者搭個小積木時,會又興奮又激動。所以在他自己完成一件事情時,你最好別插手,除非他主動讓你幫忙或者表現出明顯的不耐煩。
3~5歲的孩子:需要在增加的外界互動中體會更多的感覺
和外界互動的增加會逐漸給孩子帶來很多強烈的感受和情緒。其他小朋友不讓他玩一個他很喜歡的玩具時,他會氣瘋掉;大孩子模仿怪物的叫聲會讓他害怕極了;他最喜歡的那個小伙伴不怎么愛和他玩也能讓他非常地傷心和失望……
父母這樣做,讓孩子感覺被理解:
常常對他說“我知道”。有時候,這樣簡單的三個字比苦口婆心的勸導要管用得多。“我知道你想穿上和灰姑娘一樣水晶鞋”“我知道你明天不想上幼兒園”“我知道你不喜歡吃胡蘿卜”……僅僅是溫柔的“我知道”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想法。
避免“但是”。雖然,除了理解孩子的情緒,你還需要讓他了解規則,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但是如果你在對孩子的情緒表示了理解之后,緊接著的下個句子就是“但是,……”那么他會很容易感覺,前面的理解都是假的。所以,同樣的情況下,不要說“我知道晨晨很讓你生氣,但是不管怎樣你都不能打人”,只是簡單地把它拆成兩個句子就會好很多,“我知道晨晨很讓你生氣。你不能打晨晨,因為他會受傷的。”
留給孩子一點空間,不要急于安慰。聽說其他小朋友排斥或者嘲笑你的孩子,做媽媽的一定感覺不舒服。但你也不需要立刻安慰他說,“他們不對,你是個好孩子”。只是簡單的說出他的感覺就好,“遇到這樣的事,肯定會難過的”。也許這就能讓他感覺好多了,等冷靜一些之后,他也能更加客觀地回想剛才的情景。
5~8歲的孩子:需要融入小伙伴的圈子中
他越來越多地關注家庭以外的世界,融入小伙伴們的圈子對他來說最重要。
父母這樣做,讓孩子感覺被理解: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做讓他尷尬的事情。比如和他再見時,親他一下,尤其是當著其他小朋友的面,他也許會覺得,這樣做讓同伴認為他很幼稚。
用合適的方式教他規矩。“我知道”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上依然有效。“我知道你不喜歡林阿姨。你見到他時,還是應該和她打個招呼。”這樣情緒理解和正確的行為教導都不耽誤。早期教育
8~12的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間
大孩子最關心自己在朋友當中是否受歡迎,樣子是否夠酷,有沒有足夠的隱私。
父母這樣做,讓孩子感覺被理解:
盡量讓他自己做決定。但是如果要求太過分,比如晚上單獨出門,那么你還是需要告訴他,“我知道你想自己出去。可是晚上外面不安全,我們不放心讓你單獨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