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留守學生”的教育現狀調查分析及對策
農村中學“留守學生”
的教育現狀調查分析及對策
內容提要:調查發現農村中學存在大量“留守學生”,與普通孩子相比,缺少了父母關愛和管束,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他們的成長令人擔憂,在教育上存在問題,結合調查分析現狀,談經驗對策。
關鍵字:農村 留守學生 教育 調查 分析 對策
塘坊初中:鄭模亮
筆者先后在兩所農村中學任教,通過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對其存在的大量“留守學生”的教育個中的酸甜苦辣咸感受很深,下面就談談這一問題。
“留守學生”,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外出務工,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親戚代為教育管理的適齡上學的孩子。這些孩子雖有爺爺奶奶或親友照料,但他們的成長令人擔憂,值得各方關注。
一、“留守學生”的教育現狀調查
隨著社會轉型期間打工者尤其農民工的日益增多,家庭里增加了需要隔代撫養的新成員----留守孩子。筆者曾在2004年10月對地處大山之中的丁陽初中2006級學生調查,該年級共有學生326名,有家長在外地打工的254名,約占學生總數的77.9%,父母一方在外地打工的148名,占學生總數的45.4%,父母同時出去打工的有106名,占學生總數的32.5%。筆者也在2005年10月對地處城鄉結合的塘坊初中2007級學生調查,該年級共有學生335名,有家長在外地打工的217名,約占學生總數的64.8%,父母一方在外地打工的123名,占學生總數的36.7%,父母同時出去打工的94名,占學生總數的28.1%。調查還發現,一個家長在家的85%以上是留守母親,而她們中又有70%以上的人在本地的酒廠、水泥廠、陶器廠、煙業公司等工廠打工,每天早出晚歸。大多工廠實行多勞多得制,有的家長往往天不亮就出門,半夜才回家,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的學習、生活。
在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象我們這種經濟貧困的農村山區,勞務輸出已經成為農民致富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成為他們供子女上學的重要經濟來源。可是,打工族后代的教育,卻遠離了父母。一些打工族將孩子或留給父母,或托付給親戚朋友,或讓孩子獨自留在家中。這些孩子由于親情的缺失和管理不力,許多人孤獨閉鎖,心性冷漠,學業荒廢,誤入歧途,出現了很令人扼腕嘆息之事。
二、“留守學生”的教育調查分析
通過對兩所農村中學的“留守學生”的教育調查,迫于生存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孩子與普通孩子相比,缺少了父母關愛和管束,這些“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在教育上存在以下問題:
1、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夫妻同時外出打工的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形成了隔代教育現象。而這些老人在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往往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雙方長期外出打工,家庭沒有稱職的監護人,一般一年回家一次,最多二次。在家時,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愛給孩子,甚至把變味的愛也撒向孩子。孩子要錢給錢,要物買物,他們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對他們百依百順,甚至是溺愛放縱。有些孩子不思讀書,迷戀上網吧和游戲廳。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更容易溺愛孩子,他們相對落后的管教方式、觀念及某些生活習慣等,也都可能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傲羰貙W生”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護,他們年紀尚幼,思想單純,自我保護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水塘中游泳,在魚塘邊垂釣,在國道上飛車,在網吧中沉迷……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事件,成為影響學生安全的一大隱患。每學期,各地時常發生“留守學生”受到傷害的悲劇。少數留守女孩還不時受到性侵犯的威脅。
2、影響學生的性格培養: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階段,父母在這一時期的態度和行為,往往會對孩子性格的塑造產生很大影響。祖輩只在生活起居上照顧孩子,但孩子的心理和性格方面根本照顧不到。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父母的關愛,容易使這些孩子在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在學習或生活上有了煩惱,大部分孩子都悶在心里,長此以往,他們變得自卑、沉默、悲觀、孤僻,或表現為任性、暴躁、冷漠、內向、極端的性格。這種性格和情緒上的缺陷,對孩子的人生道路產生不良的影響,留守孩子中往往出現打架斗毆、小偷小摸等不軌行為。
3、影響學生的學習:祖孫輩的年齡相差40到60歲之間,這部分農村老人有70%以上是文盲,他們對孩子的學習無法顧及,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不要餓著,不被凍著,是很多留守老人帶好孫兒的想法。由于祖輩對孫輩往往較多地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質、生活上的滿足,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即使孩子犯了一些過失,也認為“樹大自然直”,姑息縱容,使孩子得不到正確、嚴格的家庭教育。有些外出務工者的孩子有“上不了學,今后跟爸媽一起外出打工掙錢”的想法。這種思想潛移默化,極易助長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的厭學情緒和“讀書無用”的思想。有的孩子學習不夠用功,得過且過;有的孩子生性驕橫,漠視校紀;有的孩子玩心很重,上網吧、逛游戲廳。祖輩家長對孫輩的溺愛和護短,還造成孩子很難接受其父母、老師的嚴格要求和批評,容易形成感情隔閡和情緒對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結果,在“留守學生”中,大部分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在情況嚴重的地方,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傾向比較明顯。相對來說,孩子的父母比較了解現實社會,知識層次較高,精力也比老人充沛。
三、“留守學生”的教育對策
應當承認,“留守學生”的出現,是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是城鄉就業壁壘打破以后必然出現的現象。如何使“留守學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長,已成為一個應當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而作為擔負教育教學重任的學校和教師當然不能等閑視之。我作為工作在教育前線的一名教師,心中對這些“留守學生”的成長時刻擔憂著,惟恐哪位學生因“心靈寂寞”而性格變異、學業荒廢,誤入歧途,那樣我的心將永不安寧。所以在工作中盡心盡瘁,想方設法給予我的孩子們以“心靈雞湯”?偨Y幾年的教育實踐感觸及經驗,班級對“留守學生”的教育有如下對策:
1、創建新的班級機制,管住“留守學生”。動員“留守學生”在校寄宿,建立“留守學生”專用花名冊及其家庭住址、學業成績、思想品德、日常行為、父母聯系電話等檔案資料。班主任為本班“留守學生”的直接代管責任人,全體教師與“留守孩子”結對,成為孩子“代管家長”!按芗议L”職責是:定時找“留守學生”談心,交流感情,了解學生各方面情況;定期清理“留守學生”生活費用,讓孩子少有余錢、絕不少錢;監督“留守學生”學習,對不同學習情況的“留守學生”因材施教。學期末對進步較快的“留守學生”給予表彰獎勵。
2、實行 “談心日”制度,促進“留守學生”。班級定期召開留守孩子會議,通過正面引導,使學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難,教育學生認真學習,遵規守紀,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讓“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師對他們的關愛,增強師生間的親切感和信任感。開設心理教育課,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讓學生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為學生打開“心結”。加強磨礪教育,培養“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讓每位學生得到發展,杜絕“留守學生”因厭學而流失。
3、建立應急機制,關愛“留守學生”。建立“‘留守學生→學!议L(監護人)→政府”之間完備的聯系方式和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傲羰睾⒆印痹谛F陂g遇到突發事件,及時告知委托監護人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使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向“留守學生”及其家長公布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聯系電話、詳細通訊地址;辦公室開設專用電話,讓孩子跟家長保持聯系;通過書信與家長定期聯系,通過下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長匯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并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
4、重視和家長的合作教育。建議父母外出務工要盡量把孩子寄養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時,做到在外地多聯系孩子,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務工淡季盡可能多地回家與孩子見面,在孩子生日期間或傳統節日之時捎寄些衣物、食品,讓孩子體會親情。如果是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學生”,可讓其發揮起積極的作用:祖輩家長有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照顧孩子的生活、傾聽孩子的敘述;祖輩家長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也是促進孩子發展和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
“留守學生”的教育是一個社會性問題,現狀令人堪憂,不是那一個單方面努力就可以完全解決好的。這里我只談了作為教師在現狀情況下所能做的事情,當然不盡完美,期待與教育工作者們交流,更寄于社會和政府的關注,為留守生的義務教育創設良好的環境。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