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構建政治教學體系的幾點思考
2、邏輯性任何科學理論都是把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按一定的邏輯構成的體系。“學生的學需要教師的教,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培養與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自學能力,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實際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不能明確與把握前后左右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聯系。也就是說,雖有許多“散錢”卻沒有能找到一“麻繩”把它們有機地串聯起來;而且在他們的答題過程中也常表現為思路不清,邏輯混亂,“散文”聯想式答題,“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而到頭來是“形神俱散”,事倍功半,“竹籃打水一場空”。注重邏輯性,“水到渠成”,有利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經濟常識》教學內容有相當一部分可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邏輯性講述,比較典型的有“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分配制度”等框節內容;《哲學常識》教材內容有許多內容是可采取“三點式”(原理→方法論→實際問題分析)進行教學的;〈〈政治常識〉〉教材內容基本上可遵循“一般→特殊”思路講述。當然,具體的邏輯線索也是有其特殊性的,是豐富多彩的。因此,問題不在于有沒有邏輯這“麻繩”,關鍵在于找什么樣的“麻繩”,最能被學生接受與掌握。3、系統性“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政治學科考生應具備的一種中等層次能力,這是自1999年《考試說明》對政治科新增加的一項能力要求,也是高考政治科命題由“以知識立意向以能力立意為主轉變”的主要表現之一。高考政治命題通過設置新材料、新情景和新問題,把一個新的意境呈現在考生面前,這種新的意境從學科知識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它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要全面地和完整地把握意境中涉及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就必須掌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在構建“教學體系”時,注重知識的系統性相當重要。需引起注意的是,前高考政治命題處處長蔣超同志曾在湖南的一次政治年會上講過這樣一個比喻:反對挖井,但要挖坑,坑要廣。在當前,政治科高考已不再注重考查知識的覆蓋面,更重“主干知識”的考查,因此在構建“教學體系”時,一定要慎重處理“深度”與“廣度”的問題,要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4、常識性我們只能在常識的水平上進行最基本的理論教育。一定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能搞成人化教育,更不能故弄玄虛,使學生如“何仙姑回娘家——云里來霧里去”。總之,把自己對“本義體系”的研究和現行“教材體系”、“考綱體系”的思考有機結合起來構建自己的“教學體系”,可能是我們對“體系問題”困惑的積極回應。這樣做無疑是困難的,但也不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