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合作學習】閱讀教材,組織討論:○19世紀為什么被稱為“科學的世紀”?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西歐各國在認識科技重要性的基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科學研究、大學實驗室的設立、自然科學課程的設置、適應工業化需要的專業設置以及科學學會的成立等,對科學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這種氛圍下,一系列重大的科學理論和研究成果的出現,都使19世紀成為“科學的世紀”。
【感悟升華】達爾文名言:“能夠存活下來的物種并非是最強大的,也并非是生存環境最優越的,而是最具活力的。”結合教材中閱讀卡《物種起源》的知識,試舉例分析體會達爾文進化論在今天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運用。
問題研討
本課時立足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在創設情境、提出質疑和提供學習材料的基礎上,讓學生從深層次、多思維的角度去理解和認識工業革命。重點突出工業革命發生的條件、蒸汽機改良的進程、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以及對最新科學理論的理解上,因此對問題的質疑和材料的選擇要做到精煉準確,不要給學生增加文字閱讀的困難。另外要盡可能地突出把握工業革命第一階段的成果和影響,以別于工業革命第二階段的成果。
第一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1讀有關資料,說明電的使用、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通過比較分析,知道手工工場和工廠生產的不同。
2.收集相關資料,講述發明者的發明活動及發明故事,認識一切成功源于勤學多思,從而培養勤于思考敢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 主要科技發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手工工場和工廠的不同。
教學難點: 主要科技發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勤于思考敢于創新的精神。
導入1.發電機的發明和應用的教學建議
○引導學生回憶工業革命興起時的主要發明,想想蒸汽動力的局限性。
○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結合圖6-10了解發電機發明的情況。
○接著可介紹法拉第、格拉姆、西門子的事跡,提問:“電力的廣泛應用有什么影響?”(電機、電話、電燈這三大發明,照亮了人類實現電氣化的道路。電力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蒸汽機和內燃機的改進。內燃機的廣泛應用,為制造汽車和飛機解決了發動機裝置問題,引起一次交通運輸工具的革命。)
[活動]科學是人們認識自然界的一種活動,它的成果是科學理論的發現;而技術則是人們改造世界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的成果是新產品或新工藝的發明。科學理論常常可以轉化為技術原理,從而啟發新的技術發明。科學理論促進技術發展,技術發明又為科學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理論的發現與技術發明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接下來,結合圖片,讓學生討論交流:電能的優點。(傳遞速度快,傳輸損失小,能遠距離輸送,并能按用戶需要科學分配能量。電站可建在水源、燃料、交通各方面條件適合的地方,便于集中生產、集中管理、電能無污染。)○然后讓學生在閱讀圖6-14和活動設計的基礎上,講述愛迪生的發明故事及其主要發明,認識科學發明的偉大和艱辛。
[活動]教師可講述XX年8月14日下午,包括紐約、底特律、新澤西等地在內的幾乎整個美國東部地區和加拿大東南部遭遇了一場罕見的大斷電。通訊、交通一片混亂,曼哈頓街道上的紅燈全部熄滅,道路上擁堵著裝滿乘客的汽車和奔跑著追逐汽車的人們。這說明現代工業生產、日常生活都離不開電。也可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說一說:“如果沒有電,生活將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