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2.一些重要發明的教學建議○教師可利用圖片,了解汽車和飛機試制成功的過程。還可引導學生回憶火車的發明,說出重要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變化。應說明汽車和飛機的發明與應用雖然不是電力應用的直接結果,但它是本階段工業革命的延伸和擴展。○接下來,讓學生看圖6-17,想想新的信息傳遞工具有哪些?然后指出這些新技術的發明,為信息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最后,教師可讓學生思考,同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相比,“工業革命的新階段有什么特點?”(首先,具有堅實的科學理論基礎。其次,工業革命的新階段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第三,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人在工廠]1.工廠的教學建議○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蒸汽機發明后,工廠發生的變化。然后將圖6-18和6-19進行比較,說出工廠發生的變化,由此感受蒸汽機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教師可通過活動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工廠管理制度的認識。如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制作小賀卡,有的組分工合作完成,有的組由每位同學單獨完成,看看哪一組效率高。通過這個小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分工合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效率,認識分工合作是大工廠機械化生產的前提,總結大工廠制度的歷史作用。
[活動]圖6-20反映的是手工工場時代蘇格蘭高地婦女織布的情景,她們在戶外工作,可以邊聊天邊織布,工作環境很輕松。而日本繅絲廠管理非常嚴格,對女工每天起床、早餐、午餐、下班的時間,甚至吃飯、休息的時間都有嚴格的規定,并且在工廠內不能閑談唱歌,不能離開工作崗位,不能干工作以外的事情。
2.工廠管理制度的教學建議○讓學生依據教材,結合自己的理解,談談什么是標準化的生產方法。(標準化生產是為適應科學發展和合理組織生產的需要,在產品質量、品種規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規定統一的技術標準的生產方法。它于19世紀后半期誕生在美國。)○然后讓學生看教材中的“閱讀卡”和圖6-21,了解流水線生產方法,思考流水線的生產方法的作用和它對現代社會大規模生產的意義。同時,要結合活動設計中的圖6-22和文字內容,闡述對流水線生產方法的看法。
[活動]流水線生產方法,也叫福特制,19xx年由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首創,最先在福特汽車公司采用,其主要特點是:在實行生產自動化和產品標準化的基礎上,利用高速傳送裝置,把生產過程,組成流水作業線,連續不停地運轉,強制工人快速操作,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迅速增加產品的數量,這是通過勞動組織形式和生產管理方法的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一項成就。實行這種制度,由于簡化了操作方法,降低了對勞動者的技術要求,可降低生產成本,但勞動強度增加。所以學生的兩種看法都有片面性,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流水線。
教學反思本課內容比較枯燥,多數學生對這一內容缺乏興趣,而且教材整體線索亂,不好講解。在教學中多數以講授為主,但感覺很有難度。對于一些重大的發明及其過程無法做到相當熟練,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如果教材線索清晰,可能會好一點。所以,在講授時,對教材作了一定的處理,總體感覺還可以。同學們課前能夠收集相關的資料,在收集資料、處理資料方面有所提高,但對于一些基礎知識的掌握上,有一定的困難。對于一些抽象的東西,如工業革命、工廠等很難理解和把握。爭取在本課結束后,在復習一次,這樣可能會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