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戊戌變法》導學案
四問題探究
1.思考一下,譚嗣同放棄生的機會甘愿一死,值得嗎?
就課文所示的兩種觀點讓學生進行討論,賦于人的多元化。
思路一:可從譚嗣同獻身精神給后人的激勵方面考慮。
思路二:可從維新人士逃脫后繼續斗爭的作用方面考慮。
2.假設:“袁世凱出賣維新派,這只是一個偶然現象。如果袁世凱站到光緒帝一邊,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請陳述理由。
讓學生討論,不必給答案,可以告訴學生到哪里去尋找有關資料,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七、活動與探究
1、將戊戌變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相比較,為什么日本成功了而中國卻失敗了,從而進一步了解歷史發展的軌跡。
2、“自由閱讀卡”敘述了康有為拒絕給女兒纏足的故事(課前已發),你還了解哪些維新人士向傳統陋習挑戰的事例?你受到哪些感動?下一課我們再聽聽你的議論。
目的:引導學生自動閱讀,交流信息,表述史實,提升認識。
八、課后教學活動設計
本課《戊戌變法》最激動人心的場面,并不是變法的日日夜夜,而是維新人士在救亡圖存的運動中所作的努力與犧牲。尤其,以譚嗣同的慷慨就義,最為特出。所以,本課的課后教學活動,是設計課后的模擬歷史劇,由學生進行編寫劇本并從中選擇較好的編排歷史劇,教導學生、安排演出,目的在讓學生加深印象,有所感動。
九、教學過程(另頁)
十、板書設計
一、背景
1、嚴重的民族危機
2、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3、早期維新思想的發展與繼承
4、康梁的維新活動(上書、保國會)
二、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標志:6月11日頒布《定國是詔》
2、內容: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
3、內容評價
三、 戊戌政變
1、 戊戌政變
2、 對戊戌變法的評價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操作 問題 探究 效果
導入 電影《譚嗣同》就義片斷 借助影片提問:見教法建議1,通過設問,導入新課 使學生初步了解戊戌變法中六君子事跡 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責任感及其探究欲望
講授新課 (一) 背景
顯示圖片①19世紀末列強瓜分中國圖②八國聯軍侵華圖 19世紀末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對此中國各政治勢力將作出的反應? 使學生思考回顧、閱讀更深刻了解當時中國嚴重的民族危機以及資產階級發展情況 學生歸納概括當時民族資產階級經濟狀況及其政治態度
顯示民族資產階級代表康、梁圖片及課本“公車上書”插圖 ①公車上書為何是愛國思潮變成政治運動的標志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看圖,閱讀教材、討論,并請學生歸納概括 能夠讓學生明白公車上書是愛國思想與救亡運動的結合
②《應詔統籌全局折》為何是維新派的實政綱領 得出結論:《應……》規定了變法的具體措施
(二)
百日維新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教師板書1、標志《定國是詔》 分析“國是”與“國事” 提問學生,討論,自由發言,概括 區別兩個概念
顯示光緒帝圖片 提問:作為清王朝統治者為何支持資產階級的改革以及其有無實權 學生看圖思考,討論,發言 得出結論:光緒帝根本目的是為維護清王朝統治,無實權的光緒為失敗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