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汪辜會談”及“九二共識”;提出的八項主張;海峽兩岸交往概況。
②培養并鍛煉學生以下能力: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觀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獲取歷史信息、處理歷史信息、史論結合地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欣賞歌曲和聯系實事熱點兩個環節導入新課。
②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祖國寶島臺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了解中國臺灣的重要性及中國臺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對這方寶地的熱愛與珍重。
③通過史料分析歸納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的對臺方針政策。
④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下收集的資料,介紹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⑤在教學過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祖國統一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強對歷史的感悟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也對統一前景充滿信心。
②通過對兩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學習,認識到兩岸人民血脈相連,分子想使中國臺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的企圖永遠不會得逞,統一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從而也樹立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設計思路
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
重點:1.黨和政府確定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這一內容可以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來化難為易。首先,教師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其次,引導學生從教科書和課外資料中多渠道獲取信息,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后再組織學生討論,歸納得出黨和政府對中國臺灣的政策方針,并與教師精當的講解相結合。
2.祖國大陸與中國臺灣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這一內容可以通過學生在教科書和課外資料中獲取大量信息,分組匯報,合作交流,從大量的史實中認識到兩岸交往日益密切。
難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要采取和平方式解決中國臺灣問題,使學生在討論中形成共識:“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黨和政府與時俱進地制訂出的對臺方針,這一方針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發展潮流。
教學方法
教法:五步教學法-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自主學習,獲取新知-匯報交流,整合信息-質疑釋疑,分析探究-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學法:課前查詢信息、閱讀、講述、討論探究、合作學習。
課前導學
①指導學生收集有關證明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史料和海峽兩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
②學生收集資料并制成電子演示文稿。
教學滲透點
①通過對“中國臺灣地理狀況”的學習,對相關地理知識進行滲透。
②通過對史實的描述,提高學生語言概括、口頭表達能力。
③根據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統一是歷史大勢所趨。
④通過上網搜集和查詢資料和制作電子演示文稿,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
教學資源
①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級下冊)。
②自制多媒體課件。
③網站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