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學思想錄》《懶惰的智慧》教案及練習
(2)《造就你自己的規則》
這一段講述了古代寓言中一個打破常規獲得成功的故事,意在告訴人們轉換思維角度,擺脫習慣性思維,進行求異思維就會有所創新。作者先用“所有試圖解開這個復雜怪結的人都失敗了”、亞歷山大“想盡辦法”還是“一籌莫展”等句子來說明用常規思維方法來解“高爾丁死結”的窘迫狀況。既而,描寫亞歷山大手起劍落,死結解開,他也成為亞洲王的情形。在這個寓言里,“死結”是一種象征,意味著此路不通。亞歷山大不去“解”結,而用劍去“辟”結,另辟新路一舉成功,喻指轉換思維角度,擺脫習慣性思維進行創新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實,創造本身就是一個怪結,沒有人能把它解開,它也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解釋和定義。只有當人們用超乎尋常的非凡手段解開它的時候,才賦予了它確切的解釋和定義,賦予了它規律和法則。
(3)《多問幾個假若》
這一段由5個句子組成,講述創造性思維要善于進行發散性思考。第1句總說,第2~4句分說,第5句又是總說。第1句中的“離奇”二字是關鍵。所謂“離奇”,是出人意料,不平常、古怪之意。下面所列的三個問題,一個比一個離奇。第5句總結,說“這類問題可以擴展你的思路并導致新的觀念”,點明“多問幾個假若”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方式,也是科學發展的重要環節。
(4)《使用你的想像力》
這一段是講想像力在創造性思維中的重要性。這一段由3句話組成。第1句是講幼年時想像力得到充分培養。第2句則引用人們的話,說明成年人大多不再使用自己的想像力。第3句引用畢加索的話說明成年人保持和使用自己想像力的重要性。這一段和第3段緊密聯系,“多問幾個假若”,其中也包含了想象的問題。
人們把觀察、了解到的各種材料,在大腦中重新組合,融會升華,創造出一種新的形象,這種思維活動就叫想象。想象本質上是一種假設。想像力是一個創造性的認識功能。孩子是富有想像力的,但是當人進入青年期以后,知識貯量增加,判斷力增強,這時,往往以判斷代替想象,以抽象思維代替形象思維,導致了想像力的衰退和枯竭。“問題在于長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夠繼續保持藝術家的靈性”提醒人們,想像力是十分寶貴的,應該終生保持。
(5)《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問題》
本段引述科學家埃爾伯特·森特·格奧爾基的話,說明創造性思維的特點就是轉換角度,用不同于一般人的方式看問題,即善于求異。然后用實例來證明觀點:第一個用鋸末壓制成引火燃料的人,第一個用塊狀焙燒蘇打做冰箱除臭劑的人,第一個吃牡蠣的人都獲得了成功。連用三個“第一個”強調了他們與眾不同的創造性思維。
(6)《從你的箱子里走出來》
這一段談擺脫習慣性思維的束縛。“箱子”就是指文中所說的“經訓練而成的思維疆界”。
全段先說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習慣性的思維方式,接著講人類的創造都是因為沖破了這些“經訓練而成的思維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領域而產生的。最后作者借羅伯特·懷爾特之口舉出經典例子——創造性的開拓者“在五金店里看歷史,在飛機場上看時裝”——和第5段一樣,這仍然是在啟發人們要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
(7)《看到畫面之外》
這一段講的是創造性思維的深刻性,即創造性思維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文段先記敘了依荷華州一位農民,他看見新建成的鐵路,想到的只是鐵軌和火車。接著通過議論點明,這條鐵路不僅僅只意味著鐵軌和火車,而且將給當地人的生活帶來深刻的變化,這一點,這個農民沒有看出來。作者通過這個例子,指出創造者要善于看到事物的發展,預測事物發展的結果,即透過“畫面”的表層進一步想,透過現象看到本質。